某商品越受歡迎,越供不應求,價格便會越高,這是眾人皆知的普通經濟理論。
對新加坡的榴槤狂熱份子而言,近幾年中國開始風靡榴槤,難免擔心上述情況發生,導致大家每年的榴槤饗宴,成了高不可攀的奢侈享受。
但最近東南亞榴槤生產商透露出對中國未來市場的兩點擔憂:
未來五年榴槤恐供應過剩
中國消費降級
說不定反而能幫本地榴槤老饕緩解部分焦慮。
這兩點現象都指向了一個可能性:
榴槤價格不會變得太貴。
供應過剩
眾所周知,人口眾多的中國市場有巨大潛力,任何商品一旦被看上,便是無限商機。
近年來,本區域有越來越多地區搶種榴槤,試圖分一杯羹。一些中國投資者也前往寮國等地打造榴槤種植園,希望把榴槤出口回中國。
但這也衍生出供過於求的問題。
據《南華早報》報道,近日於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以中國為重點市場的東南亞榴槤生產商對這種現象表示了擔憂。
馬國農業技術供應商Agrionex的銷售總監林奕成指出,供過於求或導致如今的榮景無以為繼。
「我們現在正處於中國的榴槤『黃金時代』,但未來五年勢頭可能會減弱為『白銀時代』,尤其是新鮮水果的保鮮期較短,屆時恐會供應過剩。」
國際榴槤協會秘書長及常務副會長劉峰則警告,東南亞榴槤種植的成長趨勢不受控制,在一窩蜂搶種過程中,榴槤品質可能下滑,導致整體行業的聲譽受到打擊。
在上海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參展的馬國貓山王榴槤。(網際網路)
中國消費者對榴槤胃口變小
如果說在新馬一帶,榴槤是讓人口袋破洞的香餑餑,那在中國絕對更是高級奢侈品一般的存在。
但中國經濟在疫情後的一連串挑戰,恐導致中國消費者的胃口變小,尤其是中產階級的消費降級,更讓榴槤在當地市場進一步「攻城掠地」的前景蒙上陰影。
即使在上海等富裕城市,榴槤依然被視為昂貴的「超級水果」。
有上海榴槤愛好者稱,當地已普遍出現消費降級,而榴槤並非生活必須品。
正因如此,儘管中國進口的榴槤鮮果價值已超過其他水果,但平均下來,中國每年的人均榴槤消費量僅約1公斤(新加坡是人均每年能5公斤,看吧,新加坡人多會吃!)。
主張對中國實施嚴格關稅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即將在明年重返白宮,預料也將為風雨飄搖的中國經濟帶來新一波阻力,當地消費者的購買力,短期內恐怕無法恢復。
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人口基數高,即使只有一小群人喜歡吃、吃得起榴槤,總數量依然可觀。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去年中國榴槤進口量超過140萬噸,進口金額按年增長70%,達67億美元。
只是隨著各國搶種,榴槤可能出現供過於求,即使進口量持續增加,還能否賣到好價,卻是難說。
中國經濟近年來挑戰重重,連帶影響了中產階級購買榴槤這類高檔水果的財力。(中新社)
「不是中國榴槤的錯」
無論如何,雖然供應過剩的潛在風險及中國消費者荷包緊縮,讓東南亞榴槤生產商對未來無法保持樂觀,但對中國自產榴槤的挑戰,他們卻是老神在在。
吉隆坡榴槤貿易商LKE集團董事經理陳明珊指出,中國雖有良好技術,但與馬國相比,適合種植榴槤的土地畢竟還是太少。
「即使海南島被看作是理想的種植地點,但由於其地質和氣候限制,種植成本和零售價會高出許多……它並不具備類似像馬國技術、地理和氣候的組合優勢。」
國際榴槤協會的劉峰也指出,海南榴槤成本太高,無法大規模種植。在海南,一公斤榴槤的平均種植成本為60元(人民幣,下同,約11新元),在東南亞則僅須20元(約3.70新元)。
海南榴槤無論成本或口感,似乎都還未能與東南亞進口的榴槤一較高下。(網際網路)「
「榴槤外交」
對榴槤商來說,另一比較正面的消息,則是榴槤在中國外交政策中的特殊地位。
「榴槤外交」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打好關係的重要媒介。
上周,馬國首相安華到中國進行工作訪問,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對他說了這番話:
「貓山王榴槤在中國很有市場,很多人都還沒嘗過。」
今年6月李強訪問馬國時,就曾與安華示範了一回用勺叉吃榴槤的高級吃法,當時李強吃下榴槤後忍不住鼓掌贊好的肢體表情,也給了主人家十足的面子,中國當局也在6月24日起允許馬國的「樹上熟」榴槤進口。
估計未來北京仍有可能持續把從東南亞各國進口榴槤作為「胡蘿蔔加大棒」的外交手法,各地榴槤商應該仍有賺頭。
但若中國經濟困境持續,榴槤供過於求的現象發生,那也意味著榴槤的價格不會飆漲得太厲害。
新加坡不自產榴槤,卻是名副其實的榴槤大戶,平均每人一年能吃掉5公斤榴槤,是全球人均榴槤消耗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榴槤價格保持合理,新加坡榴槤愛好者自然也能安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