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客戶到新加坡設立新機構、開新店的案例挺多。在最初,公司規模都不大,一般剛起步時只有個位數的員工,有些甚至只有1~2名員工。租賃的辦公室面積不大,有些還是先採用共享辦公的模式。
對於這些初創的、規模較小的公司,有哪些必要的險種是必須要優先配置的呢?這裡分成幾個系列,來分享一些我們的經驗。
保險保障從大類來說,也就是人身、財產以及責任保險。
上一篇我們談過僱主責任,討論了WIC(Work Injury Compensation)保險,這一篇我們繼續討論一下跟員工相關的保險,那就是員工的醫療保險。
新加坡的醫療保險體系
在了解員工的醫療險前,首先要了解下新加坡的醫療保險體系。
政府對新加坡籍員工和永久居民有強制公積金制度,雇員每月的薪水的20%會存入公積金帳戶,僱主的繳費比例是17%,也就是每個月有薪水的37% 存入公積金帳戶。公積金帳戶下有一個保健儲蓄帳戶MediSave,有一部分的公積金會存入Medisave 這個帳戶。自僱人士是不要求交公積金的,但是強制要求往MediSave 帳戶中繳費。
Medisave 保健儲蓄帳戶
Medisave 保健儲蓄帳戶用來做什麼?
帳戶里的儲蓄可以用來支付員工本人或家人的部分醫療支出或終身健保的保費。包括住院及手術、門診治療、慢病管理、孕產等
所有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從出生起就自動受保在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 終身健保是對MediSave的補充, 支付公立醫院B2/C 級別病房的住院費和一部分門診治療費用,有年度報銷額度的限制,保前疾病也可以受保,保費每年從公積金的保健儲蓄帳戶(MediSave) 中扣除, 有些類似我們國內的基本醫保。
新加坡有全球領先的醫療資源,但是醫療費用也是眾所周知的昂貴。依靠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只能獲得公立醫療部分費用的補償,對於重大疾病的治療或者想要獲得私立醫院優質便利的醫療資源,如果沒有額外補充的保險,這部分的負擔還是很大的。
因此,作為僱主,如果希望提升企業的人才吸引和留才的競爭力,額外給員工提供補充的商業醫療保險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另外對於僱傭的是外籍員工,即非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這些員工沒有終身健保,即最基本的醫療保障,那提供商業醫療保險是很有必要的。
新加坡團體商業醫療保險方案
給員工提供的團體商業醫療保險方案有兩種:
國際醫療保險和本地醫療保險,這2種的主要區別有以下:
1. 保障範圍:國際醫療保險的保障可以是亞洲、全球除美、全球;而本地醫療保險主要是新加坡當地的醫療保障和新加坡意外的意外醫療保障。
2. 保障內容:國際醫療保險通常提供非常全面的福利保障,門診+住院,還可以附加孕產、體檢、齒科。住院、手術全額理賠,保障額度基本都在100萬新幣以上,門診上限額度也較高;本地醫療保險以住院保障為主,額度基本從6萬-25萬新幣,門診看全科醫生(GP)一般在保單限額內賠付,但看專科醫生(Specialist)一般會有設置限額1500-2000 新幣,有些計劃不包含專科醫生的費用。另外也會有網絡醫院內和非網絡醫院內的就診的次數限制。
3.保費:國際高端醫療保險由於保障全面、限制少、保障額度高,相應保費會比本地醫療計劃要高。以30歲員工為例,基本門診+住院的計劃,本地醫療保險的保費一般在2000新幣以內,而高端醫療保費在6500新幣左右。但由於是團體計劃,保費還取決於團體規模和團體平均年齡,保費估算以小團體規模,標準體進行估算。

團體醫療保險需要幾名員工?
在新加坡初創的公司在設立團體醫療保險計劃時,會受限於人數。國際高端醫療保險需要至少3名員工成團,而個別比如April 可以接受1名員工成團。而本地的醫療保險大多是2名員工。HSBC LIFE是市場上可以接受一名員工成團的本地醫療保險計劃,目前政策是需要額外加費60%,待下一年續保時如果員工人數達到2名,就可以去除額外加費。
總而言之,對於初創的公司,要在新加坡為外籍員工或者本地員工購買醫療保險,還是要根據公司的預算,公司規模人數、員工的工作性質,是否需要經常出差等具體情況設置和安排合適的保險計劃。建議尋求專業的保險經紀人的幫助,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