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在本地已持續超過一個月,而全球疫情的中心已從中國轉移至世界各地。
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天在跨部門工作小組記者會指出,病毒已傳播至世界各地,各處也有漏診病例,
新加坡越來越難準確找出疫情集中點以阻止境外輸入病例,也不可能封城,因此邊境防疫措施的效果會越來越小。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黃循財說:「我們並非束手無策,個人與社會責任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防線。我們當初就說過新加坡有多道防線,如今最重要的防線是我們國內所採取的行動。」
為此,政府昨天宣布成立跨部門的「新加坡保潔工作小組」(SG Clean Taskforce),通過保持公共衛生、鼓勵個人衛生,
以及改變與衛生相關的社交習慣(social norms),避免病毒在社區內廣泛傳播,同時提升我國長期的整體衛生水平。

(圖片來源網絡)
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戰役進入新階段,改變與個人和公共衛生相關的社交習慣成了抗疫的第一道防線,
政府鼓勵國人在外使用公筷公勺、吃飯儘量用托盤,見面也避免握手,減少病毒在社區內傳播。
領導新加坡保潔工作小組的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說:「我們不知道冠病疫情會持續多久,但我們現在已進入新局勢、新常態,
必須加強公共衛生和清理環境,讓這些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要避免病毒在社區廣泛傳播,我們的社交習慣得改變。」

(圖片來源網絡)
馬善高舉例,亞洲人很喜歡共享食物,但最好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例如香港就使用黑白筷子來分辨公筷和個人筷子。
當局下來會要求餐館提供公筷公勺,他也呼籲國人在這段期間最好不要共享食物。「
我們應該讓這些措施形成常態,而非在冠病危機結束後馬上打回原形,這會幫助我們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疾病。」
衛生部長顏金勇也強調,社交習慣如今已成了我國的第一道防線,比邊境措施更重要,因為溫度檢測、鼻咽拭子檢測以及邊境措施等都無法100%防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