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通常被稱為「小紅點」,這是一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點的小國。儘管新加坡很小,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自1965年獨立以來,這個國家實際上正在慢慢變大。其陸地面積大約增加了25%。今天的新加坡國土面積已經約有720平方公里。
早期的新加坡
早期的新加坡不像現在這樣,只有筆直的道路和高大的混凝土建築。新加坡曾經主要由沼澤、紅樹林和小村莊組成。因為新加坡國土的特殊性,對其土地進行土地復墾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才能確保不斷增長的人口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而這種復墾是幫助這個國家從曾經的農業小國轉變為今天的大都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土地復墾很早以前就開始了
1960年,新加坡國土面積的記錄是581.5平方公里。在新加坡,土地復墾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這種做法實際上早在1822年就開始了,當時英國宣布新加坡成為其殖民地已經四年了。新加坡島附近的一個小山丘被夷為平地,用來填滿新加坡河南岸的沼澤地帶,這樣可以擴大新加坡的商業區。夷平的小山丘如今是中央商務區的萊佛士廣場,而填滿的沼澤地帶在當時成為了主要的貿易港口。如今這個地區變成了遍布酒吧和餐館的夜生活區。

濱海灣 Leonid iaitskyi/WikiCommons
殖民時期的一個小開端
隨著新加坡作為貿易前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早期的大部分土地復墾工作都集中在新加坡河和新加坡南部港口附近,以促進商業貿易的增長。
關於這片早期海岸線的記憶至今仍能找到。海灘路位於內陸很遠的地方,曾經是一條海岸公路,以海岸兩側的海灘命名,深受喜歡海景別墅的歐洲富人的歡迎。沿著今天的泰羅克艾耶街分布著各式各樣的寺廟、神廟和清真寺,反映了它作為海岸線的歷史和來到新加坡的主要族群。這些宗教機構一般都是各地移民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旅程來到他們的新祖國後的去到的第一個地方。

納哥德卡殿ZoomanSP/WikiCommons
一個值得注意的項目是在加冷盆地填充紅樹林沼澤,該地區被稱為新加坡島上蚊子出沒最嚴重的地區。在這片填海造出的土地上,新加坡的第一個商業國際機場——加朗機場於1937年落成。1955年,在新建的巴耶利峇機場建成後,加朗機場停止運營。
直到上世紀30年代,新加坡在英國殖民時期總共只有3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與後來的項目相比,這個數字似乎很小,但考慮到當時的技術水平,這也已經算是一個不小的成就了。
獨立後的土地復墾熱潮
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占領,到後來與馬來西亞的合併和分離,這一段新加坡社會的動盪時期,新加坡一直沒有進行填海工程。在新加坡獨立後的第二年,填海工程才被重新開始。而在這之後的短短50年里,該國的陸地面積以指數級增長了138平方公里。
其中一個主要的填海工程是整個東部海岸線的擴張,在這一片區域上,新的住宅和商業區完全建在填海出來的土地上,比如加東、馬林百列、東海岸公園和新加坡樟宜機場。這一偉大的填海工程壯舉前後一共歷時30年,如今濱海灣地區已成為新加坡標誌性的天際線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市區鳥瞰圖William Cho/WikiCommons
在西面,裕廊和大士附近的土地大多被填海造地用於工業用途,比如建造造船廠和用于海洋和石化工業的設施。西南許多近海島嶼也受到填海造地的影響。一些島嶼被擴大,而另一些則完全合併,形成更大的陸地塊。比如裕廊島,它實際上是由7個以前較小的島嶼組成,如今它已經是一個主要的石化工業中心。
新加坡其他一些被填海的地區包括:北部的水濱和軍事島嶼德光島的部分地區,巴西班讓和吉寶附近的港區,以及聖淘沙島和南部島嶼群。
未來的增長
由於新加坡國內自然資源匱乏,新加坡不得不求助於印尼和馬來西亞等鄰國提供沙子。在2007年,印尼決定禁止向新加坡出售沙子,於是傳統的土地復墾成了一個問題。目前新加坡正在開發新技術,使土地復墾成為一個更可持續的過程,從而減少對填埋所需沙子的依賴。
土地復墾對新加坡的邊界和地形產生了重大影響,海岸線被推後,山體被夷平,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垃圾填埋場。預計未來幾十年人口將增加,新加坡將繼續擴大邊界,開墾更多土地,為新居民騰出更多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