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債人員執行任務。(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三年前,一名追債公司老闆披麻戴孝到欠債公司門外大聲喊叫著追債,引起本地媒體的注意。
三年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兼內政部政務部長孫雪玲在國會議事大廳提起這則新聞,解釋當局提出收債法令的原由。
追債公司老闆使用披麻戴孝這種「創意點子」是否前無古人我們不清楚,但隨著國會前天(13日)三讀通過收債法案,很可能就後無來者了。
收債人員禁止做出威脅欠債人安全的舉動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兼內政部政務部長孫雪玲。(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孫雪玲指出,部分收債公司「願意採取更廣泛的收債手法」,收債方式較具攻擊性,也經常打「擦邊球」,遊走法律邊緣。
這些收債公司一般受聘於個人客戶或規模較小的公司。
警方從2018年至2021年間,每年平均接獲367起報案,絕大部分的案子與這些收債公司有關。
這個數字等於警方在過去四年來,每天都得處理至少一起跟極端收債行為有關的案件,難怪當局要出手整頓了。

2019年披麻戴孝上門討債的收債公司老闆。(聯合晚報讀者提供)
收債法案可說是要這些公司「洗心革面」的一記警鐘。
法案生效後,收債人員日後將禁止在收債時做出一些舉動,包括:威脅欠債人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在不屬於欠債人的產業或公共場所張貼債務相關告示。
孫雪玲舉出三個例子加以闡明:
禁止公然向欠債人揮舞拳頭;
禁禁發送恐嚇簡訊,恫言傷害欠債人及其家人;
禁止在欠債人鄰居的大門上張貼欠債人的個人資料。
同時,在法案生效後,所有收債公司都須向警方申請收債執照,公司和有意從事收債工作的員工,也都須接受警方篩查,才能獲准進行收債活動。
篩查條件包括當事人是否曾犯下騷擾或暴力等特定罪行。
收債公司看似即將被「拔牙」,倒引起一些網民質疑其收債能力:

但是,收債公司也不是不可能「轉型」,第一步或許是參考業內的「最佳實踐」。
孫雪玲指出,收債公司處於兩個極端之間,表現較好的不僅長期保持高度專業水平,聲譽更是「完美無瑕」(pristine)。
這些優秀公司一般為銀行等機構客戶服務,客戶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也會要求受委任的收債公司約束職員在收債時遵守一定的守則。
姑且不論這是不是從側面反映出「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收債畢竟是一項合法正當的經濟活動。收債法案如果能推動收債公司今後以合法的方式來收債,對我國經濟絕對有利無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