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防癌協會2015年成立「重返工作」計劃給患者和倖存者提供全面康復支持,應對身心挑戰。這計劃今年起獲得製藥公司羅氏新加坡支持至2023年。第四期轉移性肺癌患者迪巴敞開心扉,侃侃而談她的故事。

逾五成的癌症患者因為沉重的抗癌治療過程而丟失工作或是自己辭職。(截取圖庫iStock)
社會應幫助癌患重返職場,莫讓癌症剝奪了患者和倖存者繼續工作的機會。
調查報告顯示,逾五成的癌症患者因為沉重的抗癌治療過程而丟失工作或是自己辭職。治療費用是一筆龐大的開銷,失去工作收入,加重了他們的財務負擔,如同雪上加霜,新加坡防癌協會(Singapore Cancer Society)2015年成立「重返工作」(Return to Work)計劃,給癌症患者和倖存者提供全面康復支持,協助患者應對治療過程中的身心挑戰,如疲累、虛弱、疼痛、行動受限、日常生活、焦慮、抑鬱情緒、社會與財務壓力之餘,也致力於協助他們重返工作。「重返工作」計劃從今年起,獲得製藥公司羅氏新加坡(Roche)的支持至2023年。
減輕經濟壓力重建患者信心
該協會經理林鈵銘(37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2019年調查報告顯示,繼續工作或找到新工作對患者而言至關重要,不但可減輕經濟壓力,也讓他們重建信心。
第四期轉移性肺癌患者迪巴(Deepa Maurya,50歲)儘管癌細胞已擴散到腦、左肩、左腳和脊椎,但無礙她的工作能力。她是在2016年8月被診斷患上非小細胞肺癌。她既不是煙客,家中沒人吸菸,也無家族病史,患癌以來,她經歷了手術、化療、放療和免疫治療,但她從沒想過要放棄,也不曾怨天尤人。
她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我需要這份工作以應付醫藥費,不想加重家人的負擔。雖然從2017年開始,我都沒得加薪,但上司肯定我的工作能力,每年我都獲得表現花紅。」
她與丈夫都是科技領域專業人士,18歲的獨子正在服兵役。

第四期轉移性肺癌患者迪巴參與2019年新加坡防癌協會的「為生命接力」活動。(受訪者提供)
問及可有擔心過生死問題,她豁然地說:「我坦然面對,先生和兒子也都能接受。」
工作和治療之餘,她也積極當義工,回饋社會。她說:「我相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他要完成的使命。」
她籲請癌症患者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和相信醫生,同時讓家人陪同看診,讓他們清楚知道自己的病況。除此,她也籲請不要與其他癌症患者的康復狀況比較,不要道聽途說,相信什麼治療偏方,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和延誤治療時間。
她說:「工作中的癌患也應坦誠與上司溝通,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病況和康復進展。」
她坦言,這些年來,同事分擔了她的工作量,令她感激之餘,有時難免會覺得自己加重了他們的工作負擔而愧疚。因此,她呼請新加坡公司給癌患員工重返工作的機會,以行動支持患病員工,讓他們可以在治療後,繼續為公司效勞。
癌患要勇於表達感受
新加坡防癌協會職能治療師高紫晴提醒癌症患者,要勇於表達感受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她說,面對和接受癌症,對患者來說都是身心考驗,但她籲請患者不要在體力尚未恢復前急於重返工作。
她說:「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會疲累,耐受力和休息不夠,也會因為病情因素影響情緒。這時候,他們需要的是先降低工作量,讓自己慢慢恢復體力。」
她建議,患者可以將工時改為部分時間制,避免給自己添加任何壓力,不利於病情。
高紫晴與迪巴接觸八個月,了解對方在健康、工作、同事和家庭等方面的顧慮。她說,疲累和睡眠品質不好,是癌患在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副作用。所以,她會協助患者搞清楚事情的優先級,再通過特定策略協助患者紓解壓力以及疼痛管理。
她說:「患者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肯定自我能力和評估自我技能。」
必要時,她也會探訪患者的工作地點,與對方的上司或人事部溝通,讓患者能在無障礙的環境中繼續工作。
「整體而言,新加坡職場對癌患的包容性高,我們希望能通過更多教育活動,提升公眾意識。」
別因癌症質疑患者工作能力
新加坡防癌協會經理林鈵銘籲請僱主或上司,不要因為癌症而質疑患者的工作能力。
他認為,政府鼓勵公司轉型,與此同時,也應建立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文化,讓每個工作人員都因付出而能獲得應有的報酬和公平的對待。
他希望其他公司也能與新加坡防癌協會聯絡,支持這項「重返工作」援助計劃,包括通過職業配對合力協助癌患復職或找到新工作,攜手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職場生態。
他說,「重返工作」計劃推行以來,平均一年協助約40個癌患重返工作或找到新工作。他希望未來三年能協助更多的癌患。
羅氏(Roche)總經理Ryan Harper說,公司為能支持新加坡防癌協會的這項「重返工作」計劃感到自豪,並呼籲各界包括僱主給予癌患全面支持。
記者:康秀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