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每年製造的電子垃圾約6萬公噸,相等於每個國人一年丟棄70台手機。為提高公眾對電子垃圾問題的意識,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和社會企業永續生活研究所聯手,通過六個月的線上和社區活動,鼓勵公眾以維修和再利用等方式,延續電子產品的壽命。
這項名為電子復甦坊的計劃昨天(7月25日)在線上啟動,由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帶頭,承諾共同對抗電子垃圾。
許連碹博士在致辭時提到,隨著更多人居家辦公、學習,企業加大數碼化,對於電子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因而製造更多電子垃圾,加大對我國垃圾埋置場的負擔。
「電子復甦坊旨在推廣可持續的電子垃圾管理,這能適時地培養減用(Reduce)、重用(Reuse)、再生循環(Recycle)的文化,應對我國不斷增長的電子垃圾量。」
永續生活研究所在2014年創辦「Repair Kopitiam」(維修咖啡店)工作坊,每月都會有義工在社區教導民眾維修損壞的家用產品。作為工作坊的延續,電子復甦坊將在9月和10月的第二及第四個星期天,通過直播示範如何拆卸、診斷和維修不同類別的電器。線上直播之前的三天,公眾可報名將損壞的產品送到淡濱尼天地進行維修。
另外,電子復甦坊也會在YouTube上傳一系列的影片,分享不同電器內部零件的作用,以及如何辨別各個類型的材料。講解員拆卸後,零件會送到電子產品回收站。
永續生活研究所的創辦者斯瓦米內森(Veerarapan Swaminathan)說:「我們覺得等到一個產品成為電子垃圾時,已經太遲了。因此,教育公眾如何處理壽命已盡的產品,並鼓勵他們通過維修和再利用延續物品壽命,是非常重要的。」
為配合11月的「清潔與綠化新加坡」,電子復甦坊將舉辦#E- WASTENOMORE挑戰,邀請公眾升級再造廢棄電器或維修損壞的電器,最獨具匠心的20個原創作品將於淡濱尼天地展出,並可贏得高達1 000元的獎金。
電子復甦坊也將於11月和12月在淡濱尼天地設立實體的維修站,針對信息與通信電器的維修,以及拆解無法維修的電子產品,傳授技能和知識。接下來,類似維修站計劃在更多區域設立。
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主席黃偉明指出,本地電子垃圾的問題日漸加劇,但還未獲得足夠的關注。「基於電子垃圾管理的複雜性,應對方案得要多管齊下,政府、企業和公眾都需要參與。」
他也受訪時指出,雖然本地有不少非政府組織為應對電子垃圾問題做出努力,但這些項目都比較分散,因此電子復甦坊旨在集結業界的力量,將影響擴至全國。
該協會在去年9月成立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除了針對電子垃圾的電子復甦坊,委員會也會配合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在綠色經濟、能源重啟等方面作出努力。
電子復甦坊也設立網站(https://padlet.com/SustainableLivingLab/ewaste),希望能有多達8000名公眾留下足跡,分享自己將為減少電子垃圾問題所採取的行動。另外,自7月中開始呼籲對抗電子垃圾,該項目已獲得超過20家企業的支持,其中包括富士和戴爾科技。這些公司承諾在未來一年,採取至少兩項措施以減少電子垃圾和推動可持續發展。
電子復甦坊得到了環境局的支持,以及社交媒體面簿的贊助。面簿也是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