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起事件中,一名華族男子在烏節路與一對混血情侶對峙,對他們說一個華族女子和一個印族男人交往是一種恥辱。

我的擔憂
我有三個擔憂。首先,這類事件似乎在增加。第二,華人沙文主義的出現。第三,印度社群似乎成了最近這些攻擊事件的目標。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多元種族國家。不同種族的公民和睦相處,大多數孩童和年輕人都能在不分種族的混合學校一起學習,並居住在促進種族融合的公共住屋。
我們的年輕男子在軍隊、警察或民防部隊履行國民服役時,都有過種族融合的經驗。我們所有的工作場所都呈現多元種族的特色。我國也沒有貧民窟。
這種令人欣慰的狀況也要歸功於我們的法律制度、政府部門、政策和國人。
法律制度
新加坡的最高法律是憲法。它規定,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憲法還禁止種族歧視。
《刑事法典》規定,蓄意發表言論傷害任何人的宗教和種族情感是一種罪行。
它還規定,在不同族群之間,製造種族或宗教的敵意,或做出有損維護和諧的行為,均為犯罪。
除了《刑事法典》,我們還有《煽動法令》。根據這項法律,煽動不同種族或社會階層之間的憎恨和敵意是犯罪行為。
除了法律框架外,政府還於1970年成立了少數權利總統理事會(Presidential Council for Minority Rights)。該理事會的主要職能是審查立法,並確定是否有任何條文歧視任何種族或宗教少數群體。
少數權利總統理事會由首席大法官擔任主席,並由傑出公民組成。至今為止,理事會還沒有發布任何不利的報告。
政府政策
促進種族和諧是新加坡政府的政策。所有學校每年都會慶祝「種族和諧日」。在社區層面,政府設立了「族群與宗教互信圈」(Inter-Racial and Religious Confidence Circles),這是在每個選區組成的跨信仰平台,以促進種族和宗教和諧。
所有這些努力旨在向我們的老少公民灌輸種族和諧的價值觀。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於1965年由聯合國通過,並於1969年生效。新加坡於2017年成為這一重要公約的締約國。
該公約要求各國譴責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並實行消除種族歧視的政策。
公約締約國必須每兩年向根據公約設立的委員會提交報告。作為公約的締約國,我國同意接受聯合國委員會對其記錄的審查。
公眾輿論狀況
2019年,亞洲新聞台和政策研究所針對種族關係所做的一項調查,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發現。
首先,約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各項旨在維護種族和諧的政策,有助於建立種族間的信任和保障少數族群的權利。
其次,85%的受訪者同意,種族和諧日的慶祝活動促進了種族間的信任。
第三,53%的人將種族主義視為過去的問題。
第四,40%的人稱,他們的好友有輕微的種族主義傾向。
第五,約44%的馬來受訪者認為,他們因種族、宗教、教育和收入而受到負面對待。
第六,62%的印族受訪者認為,他們因為膚色和種族而受到負面對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項調查中,有40%的受訪者說,他們的好友是「輕度種族主義者」(mildly racist)。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種族偏見在新加坡相當普遍,尤其是華人對馬來人和印度人的偏見。
邱楚英和林錦明對受訓教師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反映了這一點。他們的研究報告收錄在2004年由賴雅英主編的《超越儀式與喧譁:新加坡的種族多元主義和社會凝聚力》(Beyond Rituals And Riots: Ethnic Pluralism And Social Cohesion In Singapore)一書中。
種族刻板印象
上述兩位研究員發現,受訓教師對不同種族有許多刻板印象。華人被認為是怕輸(害怕吃虧)、物質主義、勤奮、務實、迷信和雄心勃勃的人。
馬來人被認為非常虔誠、忠於家庭、熱愛傳統、樂天知命、懶惰和善良。
印度人則被認為是熱愛傳統、聰明、忠於家庭、高調、非常虔誠和好辯的人。兩位作者寫道,「只有華人學員認為馬來人懶惰」。
種族偏見雖有違道德,但並不違法。儘管如此,每當種族偏見在新加坡冒出其醜惡頭顱時,我們就應該與之戰鬥。
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這種偏見可能會影響少數族群的尊嚴和就業能力。
由於我們沒有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我們應該調動公眾輿論的力量來打擊對少數族群的偏見和評論。
華人沙文主義
我在新加坡看到華人沙文主義抬頭的跡象。這可能是國外的一些事態發展所導致的。
中國在世界上的崛起,自然讓許多新加坡華人感到自豪。這也沒什麼不對。
然而,對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不應讓新加坡華人變得沙文主義,即覺得自己比其他種族優越。
還有另外兩個因素在起作用,就是種族民族主義(ethno-nationalism)和身份政治的日益壯大。我們絕不能讓種族民族主義或身份政治進入新加坡。
針對印度人
我也對新加坡的反印度情緒感到擔憂。為什麼印度人會成為攻擊目標?我不知道答案。
這可能是出於感觀。有一種看法認為,新加坡的印度僑民太多了。還有一種誤解是,我們與印度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全面經濟合作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簡稱CECA),造成了漏洞,讓印度專業人士得以來新加坡工作。
無論原因為何,現在是多數族群的領袖發聲並制止這種情況的時候了。國人無法區分印度僑民和本土印度人。因此,所有印度人,無論是外籍人士還是本地人,都成了攻擊目標。無論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還是外國出生的人,對他們進行種族主義攻擊,根本沒有任何道理。
有待進步
最後,我想引用財政部長黃循財今年1月在由政策研究所(IPS)主辦的「新加坡透視」(Singapore Perspectives)論壇上發表的談話。他承認,新加坡仍然存在種族主義,政府正致力於改善這一狀況。是的,現在的情況可能比10年或20年前要好,但並不完美。我們必須再接再厲,使情況變得更好。
來源: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特別顧問
原載《海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