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推出新框架
評估公共項目對文化遺產地點影響
市區重建局將推出一套新的評估框架,協助各個相關機構對發展一些公共項目時可能對重要的文化遺產所在地點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補充現有的評估過程。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昨天(3月8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國家發展部開支預算時答覆裕廊集選區議員謝曜全的提問時,宣布當局將推出文化遺產影響評估框架(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 Framework)。
在新框架下,可能對重要遺址造成重大影響的公共項目須與市建局和國家文物局進行深入協商,以確定是否須要進行遺址研究或其他緩解措施。市建局和文物局可能會建議對選定地點進行文物研究,從而更全面及深入地了解房屋及建築物的文物意義和對發展的影響。這類研究的規模和範圍可能因選址的背景而有差異。
李智陞透露,儘管我國建國歷史較短,但當局已將約7200座建築列入保護範圍。

他說,當局預計只有在位於豐富及複雜遺產意義的地區進行大規模公共重建項目時有必要使用詳細、深入的文化遺產評估框架。至於其他項目,市建局和文物局現有的評估流程仍是足夠的。
作為可能實施的最廣泛的遺址研究,新框架很可能僅對具有潛在文物價值的房屋和建築物集群的大型重建項目(譬如未來的住宅區及商業中心)實施,這對多個利益攸關群體具有重要意義。這個框架也將增加額外的外部評估層,讓業內專業人士、文物社群與公眾更多地參與。相關機構此前對位於快樂山一帶的舊警察學院遺址進行的大規模詳細遺址研究試點後,為當局制定新框架提供了參考。
對於評估後須接受新評估的地點,項目發展機構將請外部顧問展開獨立的遺址研究,更詳細地評估發展可能帶來影響的程度、提議的緩解措施是否充分,並考慮通過更全面的策略,將文物元素包含在提議的發展項目中。
發展機構也將在項目的主要里程碑到來時,與相關利益攸關方以及文物社群溝通,譬如確定研究的範圍以及初步發現,並將研究結果公布在網站一段時間,收集公眾反饋,在不同部門繼續制定緩解措施時儘可能地納入這些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