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5月病毒阻斷措施期間的熟食中心。(海峽時報)
作者 鄭智浩
冠病疫情席捲全球,老百姓在這一年多來,或多或少都蒙受一定程度的經濟衝擊,間接影響了家庭和生活品質。
本地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去年病毒阻斷措施期間,富人家庭顯得老神在在,反倒是月入介於8000元至99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有近四成深陷財務危機。
低收入家庭更不用說,逾半數在經濟停擺期間被迫停工或減薪,收入大受影響。在他們之中,有者甚至入不敷出,無法負擔生活開銷。
過往經濟大好時,紅螞蟻常聽到一般民眾抱怨沒有分享到經濟碩果。病毒阻斷措施,經濟活動戛然而止,沒想到處於中低收入的普羅大眾,會是首當其衝的一員......

(聯合早報)
財務困窘的情況,隨家庭收入提高而相應減少
上述學術調查在今年8月中旬由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的六名學者聯名刊出。
這份調查揭露了本地去年實施病毒阻斷措施的經濟面貌。
學者團隊在去年5月7日至7月16日期間,訪問了超過6000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了解他們所面對的財務困境。 縱觀整個調查,全國封鎖期間,我國不同階層家庭在收入和溫飽課題上,都受到截然不同的紛擾和衝擊。
按統計局今年2月發布的《2020年住戶收入主要趨勢》報告,本地受僱居民住戶在2020年的家庭月入中位數為9189元。
上述調查中那些家庭月入在8000元至9900元的國人,恰好就落在這一區間,可視為中等收入群體,最能體現大部分民眾的情況。
調查顯示,在每10戶中等收入家庭中,就有四戶家庭的收入在阻斷措施期間受到干擾。相較於月入介於1萬至1萬4900元的高收入家庭,整整多出近兩成。

冠病疫情期間,民眾都儘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海峽時報)
另外,有超過50%家庭月入在1000元以下的群體,以及近半數收入介於1000至2900元的低收入家庭,在封鎖期間被迫減薪或無薪,致使生活拮据。
近四成家庭月入在1000元的民眾,以及超過三成家庭月入在1000元至2900元的國人,在阻斷措施期間備受打擊,根本無法支付日常所需。相比之下,只有少過三成家庭月入在3000元以上的群體無法支付日常開銷。
學者指出,處於金字塔底端的民眾往往最容易被僱主辭退。他們不但要承擔債務風險,更是第一批在經濟走下坡時受衝擊的群體。
相對地,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提升,坐擁更多財富的受訪民眾反而不太擔心家庭財務狀況受大環境的因素惡化。
「那些家庭收入最低層的民眾,財務狀況很有可能在一年後變得更糟。」
阻斷措施期間,馬來族的經濟更受打擊
值得一提的是,該調查也發現,相比華族和印族同胞,馬來族在封鎖期間顯得更焦慮,原因是他們的收入在封鎖期間受到更大影響。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馬來族人士表示,他們難以應對日常開銷。其他族群平均算下來,只有少過三成的人面對這樣的問題。
半數馬來族也「非常擔心」他們的家庭收入情況。相比之下,僅有三分之一的華族和印族抱持這樣的想法。

(海峽時報)
衛生部長王乙康在今年6月曾提到,新加坡將逐步進入與冠病共存的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階段,病毒也將如同流感般在社區中傳播,人們必須適應並與之共存。
不到萬不得已,政府日後不會輕易採用像病毒阻斷措施期間那種「一刀切」的防疫策略。
那,這份調查能給國人帶來什麼意義呢?
紅螞蟻認為,去年實施不到兩個月病毒阻斷措施,就給像你我這樣的中等收入者造成打擊,更遑論那些底層民眾。
這份調查或可作為借鑑,讓制定政策的領導們去思考本地社會未盡善之處,特別是探討如何在抗疫與生計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