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訪問新加坡的同時,也計劃在2013年,將美國第一艘新型戰艦,即「自由」號進駐其國,並做出預計10個月的部署。

「自由」號屬於新型瀕海戰鬥艦,其體型「小巧玲瓏」,在近海作戰中,能夠快速敏捷地應對周邊威脅。長久以來,美國為開拓亞洲、太平洋區域而煞費苦心,此款戰鬥艦很好地成就了美國之戰略方針。美國將計劃在同年裝備好55艘「自由」號,並派4艘輪流部署派駐新加坡。
說了這麼多,李顯龍自始至終都在走其父李光耀的治國之道:左右逢源具備軍事力量的國家,並以此帶給新加波的「安全」感,即以「小國之軀」踏出一條「大發展之道」。也就不難理解李顯龍說出那些令億萬華人所憤怒的講話了。
李顯龍祖籍是中國廣州人,都是華夏子孫,我們當然希望他時刻「親華」。而他之所以在這一段時間選擇與中國關係不太好的美國,是他看到繼續「親美」會帶給其國的利益。

然而,進入2020年,李顯龍在其本國一個專訪報告中卻說出這樣的話:「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一個沒有中國的聯盟,希望美國下一屆領袖處理好中美之間的關係。」
僅僅過了7年,李顯龍的態度為什麼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這得往回看,早在2017年,特朗普上任後,就否定了「亞太再平衡」政策,這個政策實際上是指美國重返亞洲地區、太平洋沿海地區戰略之措施。
隨後,美國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這也意味著新加坡的國際貿易往來將會受到重創,這對新加坡來說無疑是有力的打擊,使得經濟原本就處於低迷期的它更是雪上加霜。

而同年,在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中,我國就「一帶一路」政策的演講,並未向李顯龍總理髮出正式邀請。這明擺著是「晾著」新加坡。
而到了2020年,我國領導人就中歐雙邊投資協議與德、法總理等領導人進行視頻會晤,並完成其協議談判。
中美這些國際事務的變化,無疑給了新加坡從新考量「倒向」那一邊的問題,也就有了李顯龍於2020年在專訪報告中,說出那番「討好」中國的話了。
「螢火蟲小國」生存之道不易,左右逢源是常態,我國有句俗話說的好:有奶便是娘,「從小」便被「拋棄」的新加坡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