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大寨是李光耀提出的要求,因為大寨是模範公社,雖然土地貧瘠但經常出現奇蹟般的豐收,而且毛的口號是「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
但是,李光耀寫道,「十年後,他們揭露大寨其實是個騙局」,收成特別好是因為農作物得到特別的照顧,刺激了產量;另一方面,由於科技落後,大慶能汲取的原油有限,產量不斷下滑。

可以推測,李光耀在見到改革開放實實在在的成績之後,必定感覺與當年的這些「騙局」形成太大的落差。這也許是他如此推崇鄧小平之原因。他評價鄧小平時說:「鄧小平是我所見過的領導人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儘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卻是人中之傑。」

1978年11月12日,李光耀在新加坡機場迎接到訪的鄧小平(圖源:新華社)
當時正在十年動亂時期,在西安,陝西革命委員會在給李光耀設的歡迎晚宴上,不斷譴責「走資派」。第二天,代表團訪問延安,參觀長征窯洞和紀念館,在當晚,仍然聽到延安地區革委會主任批判「走資派」。

圖片來自新浪新聞
即便到了上海,李光耀回憶,「年紀輕輕的上海市革委會主任以同樣的激情譴責『走資派』」。
在訪華的最後一天,代表團在廣州參加晚宴,「謝天謝地…… 這是我們此行最後一次聽到譴責『走資派』的演講,講得毫不激動,一點都不能讓人信服」。第二天,代表團登上專列,前往深圳。
等待回歸正軌的東方雄獅
李光耀在《回憶錄》這麼評價中國:
「他們是這麼一個泱泱大國,有絕對的信心,只要有朝一日回歸正軌,登上世界首席之位是必然的趨勢。中國在重振文明之後會有怎麼樣的命運和發展,中國人誰也不會懷疑。這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延續了4000年不曾間斷的悠久歷史。我們這些過番客,斬斷了自己的根,尋覓另一種氣候另一片土壤重新紮根,欠缺得正是這種自信。我們對自己的前途憂心忡忡,老是想著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裡,命運將會做出什麼安排。」
讓中國回歸正軌的,恰恰就是「走資派」鄧小平,以及他的改革開放。
中國的改革開放,造就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也造就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不會騰飛,在國際上的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也必定遠遠不似今天的頻繁和深入。
對內,改革開放讓中國在一兩代人短短的時間內從貧窮落後的第三國家飛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八億人脫貧,三億人成為中產階級,百多家中國公司成為世界500強,這是在1978年不敢想像的;對外,改革開放讓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進入國際市場,降低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質量,「一帶一路」的實踐還會進一步提高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
近幾年來,中國領導人多次在各種國際國內場合表達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眼哥堅信,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利於國際分工與合作,有利於推動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是多贏的局面。
謹此向「改革開放」致敬!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致敬!
這篇介紹了李光耀看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我們下一篇寫李光耀怎樣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請大家持續關注。

為慶祝中、新兩國建交20周年,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在新加坡河畔樹立紀念碑,褒揚極少數曾到訪新加坡的訪客。他們必須是受到自己人民尊崇的人物,對自身的國家有傑出貢獻,同時也同新加坡有所聯繫。其中一個就是鄧小平銅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