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第一個政府間合作項目,其之始,堪稱萬眾矚目。而今天,這裡是中國最具活力的發展區域之一。
先看綜合實力。在最新的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蘇州工業園區位居第一;在全國百強產業園區排名中,位列第三;在全國高新區排名中,位列第五。
再看人才集聚。目前,在77萬總就業人口中,大專以上人才占42%,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占13.2%,179人入選江蘇省「雙創計劃」。

啟動建設至今,短短24年間,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創造了無數個「第一」和「唯一」,讓蘇州城外的一片水窪地成為如今名副其實的「創新之城,非凡園區」。
與此同時,以「親商」為核心理念的「園區經驗」也隨著園區的發展壯大不脛而走,成為蘇州「三大法寶」之一。今天,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嶄新發展坐標上,蘇州工業園區正在謀劃新的更大發展。作為蘇州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園區經驗」,其「借鑑、創新、圓融、共贏」的內核也在不斷豐富。

改革創新成就「中國開發區標杆」
毫無疑問,園區的成功是整個中國改革創新「頂層設計」的完美成果。
1992年10月1日,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第一次來到蘇州,對蘇州的人傑地靈讚不絕口。當時沒人能想到,就是這個短短的半天之行,悄然孕育了一顆兩國政府合作的種子。次年5月,李光耀再次來到蘇州考察,經過反覆論證,最終決定在蘇州城東打造另一個「新加坡城」。這就是後來享譽世界的蘇州工業園區。
1994年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協議明確:在蘇州建設具有世界水準、類似新加坡裕廊工業園的現代化國際化工業園區。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彼時,國家規劃的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建設已經如火如荼,浦東開發開放的號角也已嘹亮吹響。就在蘇州,從「自費開發」起家的崑山開發區更以驕人的發展實力躋身國家級開發區序列,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小兄弟」要怎麼幹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園區人以十足的幹勁投入建設中,以行為給出答案。曾擔任過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的潘雲官回憶:園區開發之初,他將近有一年時間,幾乎每天都要到凌晨一兩點才能下班,幾乎每周都要去一次北京,經常是早上去,辦完事情再乘夜班飛機趕回來。
可以說,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蘇州工業園區就承載了太多的期待。在後來的發展道路上,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先後十多次專門發文,在體制創新等重大問題上給予園區直接指導和幫助,一系列精細周到的「頂層設計」,為園區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改革優勢。
園區沒有辜負這份期待。黨的十八大以來,這裡更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把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演繹成一部發展全球化的「蘇州大片」。7.4平方公里水面的金雞湖,本是養殖魚蝦的一窪水面,如今已成為蘇州的「經濟湖」,開放式5A級景區的盛名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接踵而至。在其周邊,林立的高樓勾勒出城市的天際線,以金融、商貿為主要業態的CBD區域吸引了滙豐、渣打、大華等國際知名銀行紛紛入駐;東方之門、蘇州中心、圓融時代廣場等各類商貿綜合體鱗次櫛比……
統計顯示,截至去年,蘇州工業園區累計吸引外資項目4000多個,實際利用外資303億美元,其中僅 92家世界500強企業就在這裡投資了156個項目,在素以「外向型經濟高地」名世的蘇州堪稱獨此一家。

後來居上者創造的「園區經驗」
園區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經驗,讓所有夢想「後來居上」的人都禁不住心潮澎湃。
在蘇州各大板塊中,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時間最短、工業基礎最薄,但這位沉得住氣的「小兄弟」最終在蘇州各個板塊的激烈競爭中實現了跨越趕超、後來居上。人們不僅要問:園區何以能?
「規劃引領」堪稱「園區經驗」頭一條。「無規劃、不開發」,「先地下、後地上」,園區上下形成了一個理念,有了規劃,就要「一張藍圖繪到底」。多年來,園區歷任領導一茬接著一茬干,保證了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在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展示館,手繪設計草圖與現今實景照片的對比,常常讓參觀者流連駐足、讚嘆不已——如果不加解釋,你甚至會以為手繪是照著實景畫的。
整體面貌與總規藍圖基本一致,不僅為投資者營造了可預見、低風險的投資環境,也保證了城市建設的高水準、高品質。

今年7月,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蘇州)對外開放,致力於在陽澄湖畔打造蘇州文化旅遊新地標。這是國內首家以國產電影IP為基礎打造的沉浸式電影主題公園,遊客走進其中,仿佛「穿越」到真實的電影場景中,可享受360度浸入式實景娛樂體驗。該項目有望每年為蘇州陽澄湖半島旅遊度假區帶來約300萬遊客。
陽澄湖半島,就是園區建設之初在北部地區預留的「白地」。按照最初的規劃,園區人花了20多年時間,在「白地」上建起了一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包括華誼兄弟在內的一批高端精品項目悉數落地。
「親商」也是「園區經驗」中不得不提的重要內容。1995年7月,園區選派了一支26人團隊前往新加坡接受短期經濟管理培訓。新方專家圍繞「親商」,向學習團講述了為什麼要親商、怎樣親商、親商的作用有多大。這條從新加坡借鑑而來的寶貴經驗,在當時的中國完全是個新鮮概念,如今已在園區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並成為園區人的「習慣」和「傳統」。到2001年前後,就出現了大批國內外投資商「排隊進園區」的盛況。
以注重規劃先行、突出先行先試、堅持開放創新、強化親商服務、創新社會治理為主要內涵的「園區經驗」,與「崑山之路」「張家港精神」並稱為蘇州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法寶」,成為蘇州越來越亮的「金字招牌」。

園區經驗在「走出去」中放大「蘇州品牌」
園區有個「借鑑辦」,全稱是「借鑑新加坡經驗辦公室」,這在全國開發區中是獨一無二的,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對新方先進發展經驗和發展理念的學習和借鑑,目的是形成「自己的一套」。
20多年來,通過對新加坡經驗持續不斷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園區成功實現了從「醜小鴨」到「美天鵝」的發展跨越,而「園區經驗」也通過園區這個改革開放的窗口走向四面八方,在中國大地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在不同發展階段,園區分期分批分專業派出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和優秀專業人才赴新加坡學習培訓。截至目前,園區派赴新加坡學習培訓的人員已有上萬人次。而來園區參觀、考察、取經的國內各界人士超過一萬批,平均每年都在3萬人以上。
從「借鑑」到「輸出」,園區只用了短短10多年。2006年起,「園區經驗」開始走出蘇州。宿遷市政府從蘇州工業園區考察歸來後,全盤拷貝園區規劃、開發、建設與管理等經驗,並請園區派出幹部和管理團隊,啟動建設蘇州宿遷工業園區。2009年,「園區經驗」在南通落地,雙方合作建起了蘇通科技產業園。隨著蘇宿工業園區、天津中新生態城、南京生態科技園、廣州知識城等一個個以園區為模板的項目先後投入建設,「園區經驗」已成為蘇州奉獻給全國的發展智慧。

發展新時代,園區當有新作為!2015年9月,國務院批准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這也是國務院繼1994年批覆開發建設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之後,第二次專門為園區發文。這也意味著,園區再度承擔起全國開發區改革試驗、開放創新的探路先鋒重任,「園區經驗」也必將由此創造新的內涵。
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提出實現三大目標:中國開發區升級版、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國際化開放合作示範區;建設五大平台:更棒的開放合作示範平台,「微笑曲線」更深、動力更強的產業化升級示範平台,更開放更國際化的創新驅動示範平台,更精簡更高效的行政體制改革示範平台,更生態宜居的城市綜合治理示範平台。
圍繞「三大目標、五個平台」,園區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各項改革。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實施130項重點改革任務,其中,國家級先行先試任務24項,已有19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部分經驗在省市不同層面推廣。

在高質量發展中升級「園區經驗」
10月16日,江蘇省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今後將致力於打通高校與企業之間資源共享、開放合作的「雙向通道」,為全省製造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撐。聯盟由省科技廳倡議,由蘇州工業園區人工智慧產業協會等聯合發起,省內43家企業成為首批會員。
立足全省的行業聯盟落地園區並非偶然。據統計,目前,園區已集聚人工智慧相關企業600多家,覆蓋了工業、通信、信息技術、交通、教育、醫療、金融和生活消費等多個領域。一批企業獲得億元級融資,形成估值上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一個區域選擇什麼樣產業的布局,應該要考慮到5年至10年後的產業發展趨勢。」10年前,園區以獨到的眼光和「十年磨一劍」的決心,成為國內首個把納米技術應用產業作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如今,全球8個重點納米產業區域中,園區赫然在列。
去年,園區再次搶先一步,在國內率先布局以大數據和雲計算為支撐的人工智慧產業,積極引進國際優勢項目,大力培育本土企業,推進人工智慧在智能製造、軟硬體終端和服務業上的應用,並出台專門政策鼓勵發展,努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策源地、應用示範地和產業集聚地。在人工智慧的風口到來之前,園區已經準備好了。
而在園區傳統強項生物醫藥領域,以信達生物為代表,一批本土生物醫藥企業加速崛起。目前,園區已成為國內集聚度最高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技術創新中心,綜合競爭力位於國內第一梯隊,產業處在爆發前夕。

園區必須在更高質量的發展上有所作為!這是園區開發建設以來始終不變的「初心」,也是園區的發展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園區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區域發展核心戰略,在全球創新鏈、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品牌不斷上升。
目前,園區已逐步形成「2+3」特色產業體系——電子信息、機械製造兩大主導產業,以及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納米技術應用三大戰略新興產業。去年,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納米技術應用三大特色產業實現產值615億元、350億元、5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30%、36%。
技術創新靠企業,制度創新則更多地體現了園區管理層的發展理性。以「放管服」改革為例,園區今年已基本實現「2333」的行政審批速度,即開辦企業2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3個工作日、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33個工作日,這樣的效率不僅在省內、國內領先,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在全球也處於前列。同時,圍繞國際投資貿易新規則,園區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疊加複製了50多項自貿區經驗。
蘇州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表示,園區將以永不懈怠的奮鬥姿態,緊緊扭住高質量發展目標,拿出一系列深化改革的紮實硬招,加快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和創新,朝著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的目標加速邁進,不斷賦予「園區經驗」新的時代內涵。
本版撰稿 孟旭 本版圖片由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宣傳部提供
《新華日報》2018年10月23日第T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