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首屆「匯融獅城」圓桌對話會與「慧眼中國」環球企業脈搏論壇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新合作、RCEP簽署實施對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影響等主題,許思濤先生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後疫情時代有五大特徵
一、更多企業加速擁抱數字化。疫情常態化給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帶來了一些根本上的改變,企業擁抱數字化的迫切性尤顯突出。最近很多大的國際機構,包括德勤,都開始提倡部分員工居家辦公;因此後疫情時代對效率的更高要求會使企業更強烈地擁抱數字化。
二、政府大規模的財政刺激使得系統性風險降低,但資源錯配的幾率上升。此次疫情非金融危機,而是公共衛生危機,因此所有國家政府在動用財政資源解決危機方面都是大手筆,中國和新加坡也不例外,政府對債務的依賴增強。好處是基本金融體系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但出現資源錯配幾率上升。政府的判斷雖然不能替代市場,但其角色和作用不容忽視。
三、企業投資意願降低,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介入加大。後疫情時代,企業投資會比較謹慎,政府作用加大,利率低迷,「與泡沫共舞」及黑天鵝現象的幾率也將加大。一直以來,新加坡的國家治理比較有效,但近期疫情的反覆對新加坡產生較大影響,更加體現政府的重要作用。但應對危機若過分依賴加大流動性,手段則略顯單一。
四、逆全球化愈發突顯,區域化與本土意識上升,隱性資本管制大行其道。
五、政府治理能力成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後疫情時代,大家關注點不聚焦在意識形態,而是政府應對危機和突發情況的治理能力。在這方面,包括中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政府的表現都不錯。
(二)中國復甦趨勢不變,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這主要表現在:
一、經濟景氣持續復甦。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8%,較於去年底的判斷7.5%做了調整。因為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強勁,增長率為18.3%,為後三個季度打下堅實基礎,之後的表現只要不是特別差,全年達到8%是很有希望的。重要的是中國在中長期經濟政策上應該做出哪些調整,這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關鍵問題。
二、中國三駕馬車反彈強勁。其中,出口表現突出,今年前4個月累計實現逾40%增長,實屬罕見,這跟全球供應鏈受影響有關;消費方面則相對稍顯落後;而房地產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有力驅動因素。
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人歸因於全球通貨膨脹,許老師認為這個結論為時過早,認為目前商品價格上漲也有供應鏈受干擾及其它瓶頸的影響,除去這些影響才能得出更客觀的結論。但作為世界第一大製造國,中國大量處於中間的製造業很難把上游的成本上漲轉移到最終環節,導致的結果就是中間企業的利潤受擠壓。
(三)對中國「十四五」規劃重點政策解讀
「十四五」規劃之所以重要,在於中國對增長從速度到質量的意識轉換,其中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凸顯重要。
一、安全問題備受重視。政府在安全方面有強烈意識,這可以未雨綢繆,下一次危機來臨時,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完全追求供應鏈的效率,而忽視安全。
二、加快數字化發展。政府提倡數字化的出發點是增加政府的效率。比如以前在政府辦事,需要排隊、填表,而現在可以達到一站式服務。數字社會體現政府對社會的管理效率。過去幾年,中國國內城市數字化進度很快,智慧城市如同雨後春筍,在全國遍地開花。加快數字化發展,要率先在浙江這些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開始,這能為很多企業帶來機會。
三、重視環保與扶貧。環保問題首先與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關,其次是國際社會大環境,尤其是來自歐洲對碳中和的要求。另外,任何社會,都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取捨,後疫情時代的低利率自然加大貧富差距,因此對政府來說,要實現生態民生雙贏,扶貧也同樣重要。
(四)展望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
一、按時完成目標需要更大的政策力度。中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2030年實現碳達峰。對有些發達城市來說,比如深圳,會努力走在全國前列。中國各個地區經濟差異大,要實現全國碳達峰,很多重工業城市可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其他城市就要提前達到這個目標。
二、應對「碳中和」帶來的機遇與環保挑戰。碳中和其實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約束,也是一個機會。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日本,隨著對環保的重視,很多新興行業都出現了,中國也不例外。同時,碳達峰和碳中和也是中美之間進行合作的良好契機。
三、在國際氣候合作問題上,應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
(五)從拜登百日新政看中美關係新平衡
中美關係對新加坡尤為重要。新加坡在美國與中國兩大國間遊刃有餘,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

(圖源:pixabay)
拜登百日新政,市場非常認可,我們認為中美會達成一個新的平衡。與特朗普不同,拜登能意識到中美競爭不可避免,但歡迎中美「競爭」而非尋求「衝突」。中美之間平均每日貿易額高達20億美元,雖然兩國存在競爭關係,但他認為雙方會儘量避免直接的衝突,比如最近白宮對台灣問題的澄清都是有建設性的。
中美貿易戰的提法,其實不準確,因為除了貿易,中美在很多領域都有分歧。比如國企補貼、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及不同發展模式等仍是分歧所在。國企補貼問題很棘手,因為在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不會像以前那麼快,各國都會出現保護主義,很多國家也在學習中國的產業政策,因此這個問題比較敏感;智慧財產權方面,中國近年來有很大進步,由於中美競爭的關係,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ESG(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對很多跨國大公司來說,不得不重視。中美之間的上述分歧,在中期不可能消失。而就中美科技競爭而言,將超出一般競爭範疇,並成為新常態,但中美在氣候問題上仍有較大的合作空間。
(六)RCEP協定對中國和東南亞的影響
RCEP對於加強亞太經濟合作尤為重要。很多人認為RCEP是一個量變,非質變,因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本來就有自貿協定,關稅基本為零。但中日、中韓之間並沒有類似的貿易協定和安排,另外還有澳新的加盟,這幾個國家的加入具備重要作用,因此RCEP簽署是質變。
如果未來RCEP運轉良好,有可能與CPTPP融合或者部分產生交集。無論如何,中國不被已開發國家排除在貿易協定之外,這是最關鍵的。而在與東南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上,「高質量「意味著投資合作是有針對性的,比如這個國家風險是否可控,這個國家與中國在經濟上是否互補,投資是否受到地緣政治嚴重影響?
政府扮演先行者角色,能把很多商業風險減少,但最終「一帶一路」項目不是政府去做,而應以企業為主體。高質量的「一帶一路」,會使得東南亞作用凸顯,因為相比中亞、非洲及拉美等地區,東南亞更符合以上條件。
目前,東南亞既得到中國關注,又是美國、日本關注的對象,在地緣政治中處於有利位置。

(圖源:東協官網)
綜上,我們對中國經濟短期非常樂觀,中期也不悲觀。但中期確實有一些挑戰,主要在於如何把短期和長期目標結合在一起。碳中和是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是在發展中儘量避免讓企業利潤受損。目前的大宗產品價格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個考驗。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當然這還會受到中美、中日的關係走向的影響。
主辦方特別邀請了中新兩國資深專家、學者、工商企業界人士做主題演講和對話,分享觀點與見解。
許思濤先生本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曾在新加坡工作過,表示很高興受主辦方的邀請發表主旨演講,並對未來新發展格局下的中新合作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