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媒體2017年3月22日報道,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和新加坡技術動力公司正在聯合研發下一代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NGAFV),該車將用於取代日益老化的ULTRA M113 裝甲車。此外,在輪式裝甲戰車領域,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也有一款新品——「特雷克斯」3步兵戰車,兩款車最大的共同點是都可以安裝通用的30毫米無人炮塔,信息化水平較高,它們將成為未來新加坡陸軍裝甲部隊的新一代裝備平台。

基本性能
新加坡下一代履帶式裝甲車的研發工作始於2006年,該車預計將於2019年開始裝備新加坡陸軍裝甲部隊。新車借鑑了此前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開發的「比奧尼克斯」步兵戰車的設計經驗,底盤的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兩車未來將協同作戰。「比奧尼克斯」裝甲車有多個型號,底盤採用液氣懸掛,車長6.3米,寬2.95米,重23噸,最大公路行駛速度為70千米/小時,乘員3名,可搭載7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車上的雙人炮塔配有M242型「大毒蛇」25毫米機關炮,藉助8倍晝/夜瞄準系統和雷射測距儀,可對敵方的輕型裝甲目標和作戰人員進行精確打擊。與之相比,NGAFV的體型更大,車長6.9米,寬3.28米,高3.2米,重29噸,可搭載包括駕駛員、炮手和車長在內的3名乘員,以及8名以上的車載步兵。功率重量比提高到24.5馬力/噸,最高車速達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00千米。該車可攀越0.6米高垂直牆,越壕寬2.1米,爬坡度60%,機動性能與「比奧尼克斯」戰車不相上下。下一代裝甲戰車將在新加坡技術動力公司提供的M30「蝰蛇」中口徑遙控武器站上配裝一門30毫米或40毫米口徑主炮,主炮左側為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

「特雷克斯」3輪式步兵戰車是「特雷克斯」2兩棲裝甲車的發展型。它是參加澳大利亞Land 400計劃(第3階段)招標而研製的新型「哨兵」2(Sentinel II)8×8輪式裝甲車的原型車。「哨兵」2裝有以色列Elbit公司提供的雙人炮塔,新加坡自用版則採用和NGAFV一樣的30毫米無人炮塔。該車乘員3人,載員10人,重量35噸,車長8米,寬度3.6米,車高2.8米。車體尺寸大小和「特雷克斯」2相當,但是戰鬥全重增加了5噸,因此失去了兩棲行駛能力。動力為一台卡特彼勒C9.3柴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為600馬力,匹配艾利遜4500SP六速自動變速箱,有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最高公路行駛速度9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可達600千米,比履帶式車輛的速度更快。該車的爬坡度60%,側傾坡度30%,過垂直牆高0.6米,越壕寬2米,涉水深1.2米,與履帶車相似。
兩款新車都配備帶數據鏈的戰場管理系統,可融入新加坡海陸空三軍作戰網絡,從而使其具備與不同軍兵種平台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能力。其車內數據鏈能接收包括MINI-T偵察系統、「背包機器人」以及「扇尾鴿」無人機等偵察設備傳來的圖像。新型裝甲車有助於增強新加坡裝甲部隊的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和態勢感知等能力。

總體設計
新加坡下一代履帶式裝甲車的總體布局與「比奧尼克斯」步兵戰車相似,車體採用鋼裝甲焊接而成,車體前部裝甲傾斜較大,上面用螺栓加裝多塊復合裝甲模塊,提高了防護力。車體前部兩側的大燈嵌入裝甲內,外面未設計格柵。與「特雷克斯」2裝甲車一樣,履帶式新車也配備了新型駕駛與態勢感知套件。在該車的車首上裝甲中央位置、車體中部上方兩側以及車尾都分布著多個CCD白光或紅外攝像機,其圖像可顯示在駕駛員面前的顯示屏上,因此駕駛員在車內閉窗駕駛時仍可獲得車外全方位的戰場信息,車內其它乘載員也可以接收到車外圖像。駕駛員有一個數字化的觸屏控制台,配有多塊多功能顯示屏,顯示屏可以提供車輛行駛狀態、路況、故障檢測等信息。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車體首下裝甲的面積相對首上較小,可降低中彈機率,下方兩側焊有固定式牽引環。車體前部右側為動力艙,內置711馬力(一說700馬力)的MTU 8V-199 TE20型柴油發動機,匹配液力一機械式變速箱。駕駛員位於動力艙的左側,配有多具潛望鏡,由於潛望鏡架設在車頂,因此前向觀察視野較好。車體兩側加掛比「比奧尼克斯」步兵戰車更為厚重的附加裝甲模塊,負重輪和懸掛有側裙板保護,提高了車輛在城市戰中的防護力,這也是目前裝甲戰車改進的趨勢之一。車體兩側有6對雙輪緣掛膠負重輪,履帶為單銷掛膠履帶。無人炮塔安裝在車體中部,炮塔前部左側有一具嵌入裝甲內的炮長瞄準鏡,旁邊是4具煙幕彈發射器,炮塔右側也有4具煙幕彈發射器,頂部為突出安裝的車長周視瞄準鏡。炮塔迴轉和武器俯仰由裝有穩定器的電動系統驅動,能在行進間射擊。火炮和彈藥都在遙控炮塔內,不需占用車內空間,炮塔下方的戰鬥艙內,車長和炮長並排而坐。炮長擁有一副防雷座椅和一個戰術顯控台,集成有大尺寸液晶顯示屏、控制和發射手柄、操作按鈕等。車長則配有先進的通信系統、2台多功能大螢幕液晶顯示器和控制面板,在車長艙內右側還設有一個多功能操縱杆,可實時接收上級或其他平台傳來的數據、語音和視頻信息和指令,操縱和指揮負擔大幅減輕,整體信息化水平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