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搜狐)
大國尚且如此,小國怎麼辦?
在外人看來新加坡很可憐,甚至很危險:新加坡有個天然弱勢就是小,人口少。

建國總理李光耀也不止一次說:我們很脆弱。
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透過電視和網絡平台發表第三場「冠病後時代保障新加坡未來」系列演說。
主題就是「堅韌應對外部變局」。
張志賢指出,冠病疫情帶給我國嚴峻的挑戰,考驗了國人應對危機的能力和決心。



新加坡雖然是小國,但是在疫情期間也致力於扮演重要角色。



(以上截圖:gov.sg)
讓自己變得重要,是「後疫情時代」新加坡重啟經濟的對外方式。
在《李光耀論新加坡的發展之路》這本書中說:
「新加坡沒有腹地 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腹地」
新加坡確實輸不起,抱著輸不起的信念一次次從危機中挺過來。
這次無論在疫情中還是在經濟問題中,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並沒有自怨自艾時間。
前天晚上李顯龍總理也轉發張部長的講話並且做了以下補充:

(圖源:李顯龍FB)
新加坡由於開放市場和全球化而蓬勃發展。我們已經習慣了將其當作理所當然,但是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持續太久。近年來,各國一直在向內發展,而新冠加快了這一步。
新冠之後的世界將給我們帶來許多外部挑戰。但是新加坡處於與戰勝挑戰的有利位置。資深部長張志賢今天晚上在國家廣播中談到了我們的一些優勢。
儘管我們很小,但我們使自己對世界有用。
我們還希望成為其他國家的好夥伴和鄰居,並與東協其他成員國緊密合作,一起遏制新冠的蔓延。
我們應對這種大流行的力量一直是我們的儲備:不僅是財政儲備,還包括專門知識和組織能力的儲備。
與新冠作戰是一項巨大的任務,各部門組建的機構已經完成了支持一線人員的艱巨工作。
就像我們之前從SARS中學到很多經驗一樣,我們正在從新冠疫情中學習經驗。在每次危機中,我們都必須增強自己的能力,變得更有韌性和團結起來,並為應對下一場危機做好準備。– LHL
從李顯龍總理的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優勢在於「認清自己,找到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在後疫情時代站穩。
以前新加坡的經濟騰飛來自「跟全世界做生意」,但是當保護主義抬頭,世界各國交流變少的時候,新加坡正在努力找到自己的新角色。

(圖源:8視界)
加快經濟轉型,政府撥款給耄耋老人學習數碼產品,補貼人力物力幫助小販中心全面數碼化。
而新加坡人也在適應這種變化:空姐轉行當醫護人員;飛行員改行修車;旅遊業人員前往超市工作。

(圖源:8視界)
工作無貴賤,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令人動容,南洋人「怕輸」、「不認輸」的精神展露無遺。
新加坡人和新加坡整個國家一樣,在疫情中展示了靈活和韌性。
新加坡的重啟經濟的強大後盾就是這樣的「價值觀」和多年來被證明優秀的「體制」。
政治和經濟從來都是分不開的,現在世界很亂,特別是看到美國在疫情中暴露的種種問題。

(圖源:Aljazeera)
反觀新加坡,通過多年治國有方,使得新加坡社會有一些不可撼動的穩定基礎:90%以上的個人擁屋率,種族和諧的國策。
新加坡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這是非常穩定的基礎。

(圖源:海峽時報)
再加上已經深入人心的種族和諧,最近即使席捲全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伴隨著騷亂)幾乎沒有影響到新加坡。
椰子認為這樣的社會穩定基礎,是新加坡重啟經濟的強大後盾,讓新加坡不易被外部干擾。

疫情後的新加坡,是一艘小而結實的船,船上人不多,但是有能力高超的舵手和有經驗的水手。
也許能比大船更快達到彼岸。 新加坡,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