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年馬拉松式談判,世界上覆蓋人口數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在昨天(11月15日)迎來了重要的里程碑。
據新華社消息,15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成員國於11月15日正式簽署該協定。簽署儀式以視頻方式進行。
這一協議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排除在外,在亞洲和澳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新自貿區。
尤其在在美國與中國在貿易、科技等方面的對抗持續之際,我們不禁要問,RCEP的簽署對於中國、新加坡還有世界格局會帶來怎樣的重要影響?

01. 什麼是RCEP
RCEP,全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最初由東協十國於2012年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共同參加(「10+6」),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RCEP以讓各成員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十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
RCEP涵蓋約35億人口,GDP總和將達23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1/3;可以說是一個足夠龐大,內循環完善的自貿區體系。

值得注意,在去年11月,印度因擔心簽訂協議後中國商品大量湧入,衝擊國內企業,在最後關頭退出談判。
RCEP談判涉及中小企業、投資、經濟技術合作、貨物和服務貿易等十多個領域,以減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關稅、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為主。
但是由於RCEP中各國的經濟差距很大,既有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強國中國和日本,也有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因此外界普遍預計貿易自由化水平將低於日本和加拿大等11個國家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觀察人士指出,RCEP成員國之間早期關稅減讓貨品的優先級視東協最低收入國家的利益而定。另外,RCEP也不像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智慧財產權、國有企業、勞工、環境等方面制定高標準。
亞太地區已經有不少以東協十國為基礎的自貿協定,RCEP是對現有各協定的集體升級。亞太區域內統一的貿易規則體系,有助於降低進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減少經營的不確定性風險。

而RCEP的簽署也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歷經坎坷,經過3次領導人會議、19次部長級會議,28輪正式談判。才最終簽署完成。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8年的談判歷程:
2011年,東協國家提出RCEP的構想,同年東協峰會上十國領導人正式批准了這一構想。
2012年,東協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的領導人,共同發布《啟動談判的聯合聲明》,這一覆蓋16個國家的自貿區協定正式啟動。涉及中小企業、投資、經濟技術合作、貨物和服務貿易等十多個領域。
2013年5月,第一輪談判在汶萊舉行。
2019年11月,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宣布,15個成員國結束全部20個章節的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的市場准入問題的談判。

02. 對新加坡和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對這一貿易協議的前景,所有參與各國都表示歡迎。
李顯龍總理通過視訊在RCEP峰會上發表講話,大力肯定協定達成的效應。他指出,在多邊主義正失去優勢,以及全球增長放緩的期間,RCEP是全世界邁出的重大一步。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高度讚揚RCEP是「重要的成就」,顯示各方有決心「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李顯龍說:「它以東協為主軸,撮合一組多元化的國家,以促成全球最大的自貿區。
它標誌了我們維持開放和互聯互通供應鏈,以及促進更自由且更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的集體承諾,尤其是國家面對冠病之際向內轉,並受到保護主義壓力。
它讓所有參與國在彼此的成果和繁榮中有更大的相關利益,同時有助於強化區域和平及安全。」

而且新加坡也一直在積極推動RCEP的簽署。包括不斷敦促呼籲印度能跟諸國達成共識。
外交部長維文醫生在第一屆印度新加坡商業與科技峰會的討論環節上指出,RCEP是改變格局的關鍵:
「對印度、中國和東南亞而言,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達成一種方程式,擴大逐漸富裕的中級階層,同時給予他們的孩子,對未來的期待。」
他還說,作為印度和中國的最大外國投資國,新加坡希望這兩大亞洲經濟體能達成共識。

因為這項協定對於新加坡確實有非常大的利好,包括為企業創造更有利的數碼貿易環境,讓它們更易於進軍成員國的市場。
其中,在電子商務方面,協定將加強對線上消費者的保障,並進一步保護個人資料,以及推廣無紙張貿易和電子簽名方式。這將讓企業更易於以電子渠道打入廣大的區域市場。
在協定下,成員國之間將消除至少92%貿易品的關稅,新加坡出口也將在市場准入方面享有額外的優惠待遇。
此外,海關程序將進一步簡化,讓貨品更快地通關。這包括了讓屬於快捷管道的寄售商品以及易腐物品,在抵達的六個小時內通過。

另外,對於亞太15個國家打造的超級經濟圈,國際輿論尤其重視討論這一經濟圈對中國的意義。
彭博社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亞太國家打造世界最大經濟圈,「是北京過去十年尋求更大程度經濟一體化的高潮」。
路透社則注意到這一協定簽署之時,正值美國大選結果緊張局面讓外界質疑華盛頓與亞太國家互動關係之際,「很可能更強化中國作為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夥伴地位,也使中國處於更有利位置塑造本地區的貿易規則。」

日本共同社評論認為,「由於中國不是美國曾經主導的另一個大規模自貿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一部分,中國在使RCEP得以落實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很多評論人士看來,這一貿易協定是中國在亞洲影響力日益加強的體現,也是中國主導的亞洲在貿易領域抗衡美國的必然結果。

不過,中國媒體近來在報道這一協定時,一直強調這是由東協十國發起,中國只是「應邀」參加。
在中國總理李克強參加本次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之前,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仍然表示,RCEP各領域談判結束,是「在東協主導下,各方積極推進」的結果,顯得相當低調。
2017年7月,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曾經說,中方將堅持「促談、促合、促成,努力推動儘早達成現代、全面、高水平和互惠的協定。」
中國承認RCEP成員在政治體制、發展階段、經濟體量、開放水平等方面差異巨大。高峰說,中國「將始終堅定支持東協在談判中的核心地位,照顧大多數成員的舒適度」。

但RCEP顯然對中國也是意義非凡。
中國多次表示,如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充分展示區域國家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進一步深化經貿聯繫的積極意願」。
對中國而言,周邊多個國家簽署RCEP之時,正值中國與美國的角力仍在進行之際。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調查與限制,對中國經濟及貿易造成重大影響,中國有必要尋求突破限制。
而中國要實現「一帶一路」戰略,也有重新構建全球貿易體系的必要。RCEP將成為重要的基礎,為中國制定貿易規則爭取主動權。

另一方面,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期是美國亞洲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認為旨在強化亞太地區美國盟友與華盛頓的紐帶,抗衡中國。
隨著拜登勝選,美國重返TPP可能性大增。美國新一屆政府如果努力重塑世界貿易秩序維護者的地位,中國無疑面臨更加大的競爭。
RCEP此時簽署,無疑更符合中國的利益。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協定簽署之前的東協會議上再次向東亞國家喊話:中國願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同東協國家加強發展戰略銜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
可以說,亞洲的經濟一體化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的是終於有了自己的巨型自貿協定。

03. RCEP對世界有何影響?
目前,全球經濟正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和新冠疫情的雙重衝擊。
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高調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政策,多次以各種理由對來自歐盟、中國等地的進口產品加征關稅,並且將包括中國、德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在內的10個國家列入匯率政策監測名單,挑起貿易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