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買房,你是不是也聽過這句話:
「樓層越高,越保值!」
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高樓層真的就等於更高的投資回報?
為什麼有些人反而專挑低樓層下手?

今天,好好過就帶你拆解真實數據,深入了解不同樓層背後隱藏的價格邏輯和居住偏好——無論你是首次買家、打算換房,還是投資出租,都能從中找到對你有用的答案。


在 HDB 轉售市場,高樓層確實擁有天然優勢。
根據市場成交數據,10 樓以上的單位通常比低樓層貴 5% – 8%,折算下來,一個 50 萬的組屋差價可能高達 4 萬新幣!
原因也不難理解:
通風更好
街道噪音少
視野開闊、隱私佳
有 「越高越高級」 的感覺

但這是不是代表低樓層就沒人要了?其實不然。
在一些成熟區域(如 Bishan),地段好 + 設施便利的低樓層單位依然有市場——尤其是靠近 MRT、巴剎或熟食中心的單位,反而更搶手。
我們接觸的客戶中,有不少家庭明確只看 5 樓以下的房子。尤其是有小孩、老人或寵物的家庭,他們偏好低樓層就是為了生活方便:
推嬰兒車出門更快
避免電梯故障帶來的不便
寵物遛彎方便
有些人甚至會因為懼高而主動排除高樓層
所以說,價格只是考量因素之一,生活習慣才是核心邏輯。

相比 HDB,Condo 樓層溢價更明顯。
尤其是位於市中心、海景或高級私宅區(如第 9、10、15 區)的新樓盤,每高一層可能就貴上 1 萬新幣。
一手新盤也常常 「從上往下賣」,高樓層單位被迅速掃空。
不少投資者或外籍租客都會優先考慮高樓層單位,覺得視野好、隱私佳、生活更靜謐,居住體驗 「值回票價」。

但!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人轉而追求低樓層單位的 「生活感」。
舉個例子:疫情期間,一戶客戶原本鎖定高樓層看房,結果被 Bukit Timah 一個帶私人庭院和泳池直通的低樓層單位種草,最後高價成交。
他們告訴我們:
「可以邊居家辦公,邊看孩子在院子玩耍,太有生活氣息了。」
是的,人買的不只是房子,而是生活方式。



不完全對。
雖然高樓層 appreciation 穩定,但低樓層反而可能帶來更好的租金回報率。
我們在市場上看到很多精明投資者,主動選擇低樓層單位,原因很簡單:
入手價格低(同樣面積便宜幾萬)
出租價格差距小
投資回報率更可觀
尤其是那些有獨立陽台、面對花園、角落單位的低樓層房子,往往比普通單位更快租出,也能租出更好價格。
從數據來看:

低樓層漲得也不差!


不同的樓層各有優劣,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你。


市場趨勢值得參考,但房子本身的條件、你個人的生活需求、預算情況才是決策的關鍵。
別被 「樓高才值錢」 的刻板印象綁住手腳。
畢竟——真正的 「好房子」,是你住得舒服、資產能升值、未來也容易轉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