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买房,你是不是也听过这句话:
“楼层越高,越保值!”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高楼层真的就等于更高的投资回报?
为什么有些人反而专挑低楼层下手?

今天,好好过就带你拆解真实数据,深入了解不同楼层背后隐藏的价格逻辑和居住偏好——无论你是首次买家、打算换房,还是投资出租,都能从中找到对你有用的答案。


在 HDB 转售市场,高楼层确实拥有天然优势。
根据市场成交数据,10 楼以上的单位通常比低楼层贵 5% – 8%,折算下来,一个 50 万的组屋差价可能高达 4 万新币!
原因也不难理解:
通风更好
街道噪音少
视野开阔、隐私佳
有 “越高越高级” 的感觉

但这是不是代表低楼层就没人要了?其实不然。
在一些成熟区域(如 Bishan),地段好 + 设施便利的低楼层单位依然有市场——尤其是靠近 MRT、巴刹或熟食中心的单位,反而更抢手。
我们接触的客户中,有不少家庭明确只看 5 楼以下的房子。尤其是有小孩、老人或宠物的家庭,他们偏好低楼层就是为了生活方便:
推婴儿车出门更快
避免电梯故障带来的不便
宠物遛弯方便
有些人甚至会因为惧高而主动排除高楼层
所以说,价格只是考量因素之一,生活习惯才是核心逻辑。

相比 HDB,Condo 楼层溢价更明显。
尤其是位于市中心、海景或高级私宅区(如第 9、10、15 区)的新楼盘,每高一层可能就贵上 1 万新币。
一手新盘也常常 “从上往下卖”,高楼层单位被迅速扫空。
不少投资者或外籍租客都会优先考虑高楼层单位,觉得视野好、隐私佳、生活更静谧,居住体验 “值回票价”。

但!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人转而追求低楼层单位的 “生活感”。
举个例子:疫情期间,一户客户原本锁定高楼层看房,结果被 Bukit Timah 一个带私人庭院和泳池直通的低楼层单位种草,最后高价成交。
他们告诉我们:
“可以边居家办公,边看孩子在院子玩耍,太有生活气息了。”
是的,人买的不只是房子,而是生活方式。



不完全对。
虽然高楼层 appreciation 稳定,但低楼层反而可能带来更好的租金回报率。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很多精明投资者,主动选择低楼层单位,原因很简单:
入手价格低(同样面积便宜几万)
出租价格差距小
投资回报率更可观
尤其是那些有独立阳台、面对花园、角落单位的低楼层房子,往往比普通单位更快租出,也能租出更好价格。
从数据来看:

低楼层涨得也不差!


不同的楼层各有优劣,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你。


市场趋势值得参考,但房子本身的条件、你个人的生活需求、预算情况才是决策的关键。
别被 “楼高才值钱” 的刻板印象绑住手脚。
毕竟——真正的 “好房子”,是你住得舒服、资产能升值、未来也容易转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