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指出,過去40年來,該計劃培養的校友在各個領域做出了貢獻,包括公共服務、社區和科技等領域,也有學生因過高的期望感到壓力,或因無法跟上課程而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有些學生獲得入選資格後選擇不加入計劃。
未來,新加坡教育部將協助教師更有效地實施更新版的高才教育計劃,以更全面的方式識別和培養具有高能力的學生,包括支持學生的社交和情緒發展。

圖源:CNA
新加坡教育部希望與家長合作,建立正確的觀念,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步伐發展,而不是急於讓孩子入學而拔苗助長。新模式讓學生在感到計劃不適合時,可以選擇退出或追求其他興趣,而不會因高才的標籤感到壓力。
因材施教將被更重視
根據2027年實施的新模式,入選的學生將參與校內增益課程,部分學生還可以到附近學校參與增益課程,以進一步深化學習,高才計劃不再局限於現有的九所小學,學生也不需要轉校。
關於縮小小學班級人數以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的問題,陳振聲表示,本地學校的班級規模是根據學生的需求來決定的,每班的人數從5人到40人不等,完全取決於學生的需求,教師的素質和對學生的支持比單純的班級規模更為重要,教育部也會利用科技來增強教學資源。

圖源:FACEBOOK
陳振聲強調,教育部將引導教師利用多方面的信息來識別能力較強的學生,評估指標不僅包括學習能力,還包括學生的社交心理素質是否足以應對課程。教育部將繼續為小學教師提供課程資源和專業培訓,支持這些學生的認知、社交和情緒能力發展,學校之間可以交流最佳作業程序,分享設計和執行校內課程的經驗。
計劃目的是培養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慾
陳振聲重申,高才計劃的目的不是幫助學生在正規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而是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學生本身就有能力在考試中有好的表現,我們的目的是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在不同方面充分發揮能力。

圖源:FACEBOOK
新修訂的高才教育計劃並非在幫助高能力學生更好地準備全國性考試,而是為他們提供更多展示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機會,因為這些學生本身已經具備在全國性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能力。
加入計劃的學生在某些學科上可能表現出高能力,如數學或英語,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所有學科上都表現出色。因此,學生不應認為自己加入計劃後就必須要成為佼佼者。
陳振聲還提到,更新版的高才教育計劃旨在提高學習和教學的效率,通過將能力相近的學生集中在一起,教師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他也強調,在學科學習之外,學生需要有機會與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學生交流,以便在成長過程中學會與不同能力的人共同生活和工作。
最重要的是,如果人們不能改變心態,繼續按照孩子被分配的班級給他們貼上標籤,那麼即使政策和結構上進行再多的改革,也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