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19年英国登陆新加坡后,就不断有印度穆斯林作为劳工、商人和士兵来到新加坡。20世纪后,定居在新加坡的印度穆斯林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印度东南部乌木海岸的泰米尔人,另外也有来自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人和西南部的马拉巴尔人,甚至还有Dawoodi Bohras什叶派教徒和艾哈迈迪耶派教徒。长期以来,多元融合的印度穆斯林文化已经成为新加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次,通过拜访新加坡各处的印度清真寺,品尝印度美食,参观印族文化馆和印度穆斯林遗产中心,我将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新加坡的印度穆斯林文化。
唐人街上的印度清真寺和拱北
阿尔阿布拉回教堂位于新加坡唐人街的直落亚逸街,1827年由来自印度东南部乌木海岸的泰米尔裔穆斯林修建。他们也被称为丘利亚人(Chulias),当时大多在唐人街经商或从事货币兑换行业,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丘利亚清真寺”。
阿尔阿布拉回教堂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最初只有一间茅屋,1850-5年重建为具有印度特色的砖墙建筑,1986-9年翻修为现在的样子。清真寺位于直落亚逸街的一排骑楼之中,与周围的店屋无缝连接。正门有两座八角形尖塔,上面有星月符号,内部具有欧洲新古典主义设计元素,有多立克柱和法式百叶窗。如今清真寺继续为印度裔穆斯林社区服务,在附近工作的其他族群穆斯林也会来这里进行功修,尤其周五主麻时人非常多。









詹美回教堂位于新加坡唐人街桥南路,是Chulia丘利亚人在唐人街修建的主麻大寺,和阿尔阿布拉回教堂都被称为丘利亚清真寺。
詹美回教堂始建于1826年,1830-35年重建为现在的样子。清真寺的大门极具南印度风格,两侧各有一座七层高塔,每层都有一对壁龛,中间有一座印度传统城堡的大门造型,设计十分精巧。清真寺的大殿具有新加坡殖民时代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同一时期修建的新加坡旧国会大厦也采用了同一风格。
如今詹美回教堂仍然是丘利亚穆斯林进行功修的场所,同时也是新加坡开设泰米尔语教门课程的几座清真寺之一。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在大殿墙上用阿拉伯文、英文和泰米尔文三种文字进行书写。









Nagore Dargha纳哥德卡回教圣殿位直落亚逸街,距离阿尔阿布拉回教堂不远,由丘利亚人建于1828-30年间,是新加坡丘利亚人重要的苏菲拱北。
纳哥德卡回教圣殿是为纪念16世纪印度著名的苏非先贤Syed Shahul Hamid而建造的。Shahul Hamid于1533年来到印度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Nagore镇宣教,并于1570年在这里归真。传说他在Nagore创造了许多奇迹,并且治愈了印度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国王。当地人为了纪念Shahul Hamid,在他的陵墓上建造了Dargah拱北,后来成为了泰米尔穆斯林重要的苏非道堂,很多水手和海员在出海前都会去拱北祈求旅途平安。
19世纪泰米尔穆斯林移民槟城和新加坡后,在两座城市各修建了一处拱北用来纪念先贤,建筑形制均仿照Nagore本地的拱北建筑。新加坡的拱北采用折衷主义风格,外部有十四层带壁龛的方形尖塔,内部使用多立克式的壁柱和拱门,还有大型法式窗户。
2011年纳哥德卡回教圣殿成为印度穆斯林遗产中心,里面对新加坡印度穆斯林的历史文化有着详细的介绍。










1900年左右抄写的古热阿尼,使用亚麻材料进行装订的方式非常少见。

对Arwi文的介绍。Arwi文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泰米尔语,类似回民的小经。Arwi文中增加了13个阿拉伯文中没有的字母。


20世纪新加坡印度穆斯林婚礼上的物品。


新加坡泰米尔穆斯林的泰米尔文著作。

新加坡印度穆斯林的日常用品。

一战后从南印度Kadayanallur和Tenkasi到达新加坡的穆斯林家庭所带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