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19年英國登陸新加坡後,就不斷有印度穆斯林作為勞工、商人和士兵來到新加坡。20世紀後,定居在新加坡的印度穆斯林越來越多,其中大多數是來自印度東南部烏木海岸的泰米爾人,另外也有來自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人和西南部的馬拉巴爾人,甚至還有Dawoodi Bohras什葉派教徒和艾哈邁迪耶派教徒。長期以來,多元融合的印度穆斯林文化已經成為新加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次,通過拜訪新加坡各處的印度清真寺,品嘗印度美食,參觀印族文化館和印度穆斯林遺產中心,我將帶大家一起感受一下新加坡的印度穆斯林文化。
唐人街上的印度清真寺和拱北
阿爾阿布拉回教堂位於新加坡唐人街的直落亞逸街,1827年由來自印度東南部烏木海岸的泰米爾裔穆斯林修建。他們也被稱為丘利亞人(Chulias),當時大多在唐人街經商或從事貨幣兌換行業,因此這裡也被稱為「丘利亞清真寺」。
阿爾阿布拉回教堂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最初只有一間茅屋,1850-5年重建為具有印度特色的磚牆建築,1986-9年翻修為現在的樣子。清真寺位於直落亞逸街的一排騎樓之中,與周圍的店屋無縫連接。正門有兩座八角形尖塔,上面有星月符號,內部具有歐洲新古典主義設計元素,有多立克柱和法式百葉窗。如今清真寺繼續為印度裔穆斯林社區服務,在附近工作的其他族群穆斯林也會來這裡進行功修,尤其周五主麻時人非常多。









詹美回教堂位於新加坡唐人街橋南路,是Chulia丘利亞人在唐人街修建的主麻大寺,和阿爾阿布拉回教堂都被稱為丘利亞清真寺。
詹美回教堂始建於1826年,1830-35年重建為現在的樣子。清真寺的大門極具南印度風格,兩側各有一座七層高塔,每層都有一對壁龕,中間有一座印度傳統城堡的大門造型,設計十分精巧。清真寺的大殿具有新加坡殖民時代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同一時期修建的新加坡舊國會大廈也採用了同一風格。
如今詹美回教堂仍然是丘利亞穆斯林進行功修的場所,同時也是新加坡開設泰米爾語教門課程的幾座清真寺之一。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在大殿牆上用阿拉伯文、英文和泰米爾文三種文字進行書寫。









Nagore Dargha納哥德卡回教聖殿位直落亞逸街,距離阿爾阿布拉回教堂不遠,由丘利亞人建於1828-30年間,是新加坡丘利亞人重要的蘇菲拱北。
納哥德卡回教聖殿是為紀念16世紀印度著名的蘇非先賢Syed Shahul Hamid而建造的。Shahul Hamid於1533年來到印度東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Nagore鎮宣教,並於1570年在這裡歸真。傳說他在Nagore創造了許多奇蹟,並且治癒了印度毗奢耶那伽羅王朝的國王。當地人為了紀念Shahul Hamid,在他的陵墓上建造了Dargah拱北,後來成為了泰米爾穆斯林重要的蘇非道堂,很多水手和海員在出海前都會去拱北祈求旅途平安。
19世紀泰米爾穆斯林移民檳城和新加坡後,在兩座城市各修建了一處拱北用來紀念先賢,建築形制均仿照Nagore本地的拱北建築。新加坡的拱北採用折衷主義風格,外部有十四層帶壁龕的方形尖塔,內部使用多立克式的壁柱和拱門,還有大型法式窗戶。
2011年納哥德卡回教聖殿成為印度穆斯林遺產中心,裡面對新加坡印度穆斯林的歷史文化有著詳細的介紹。










1900年左右抄寫的古熱阿尼,使用亞麻材料進行裝訂的方式非常少見。

對Arwi文的介紹。Arwi文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泰米爾語,類似回民的小經。Arwi文中增加了13個阿拉伯文中沒有的字母。


20世紀新加坡印度穆斯林婚禮上的物品。


新加坡泰米爾穆斯林的泰米爾文著作。

新加坡印度穆斯林的日常用品。

一戰後從南印度Kadayanallur和Tenkasi到達新加坡的穆斯林家庭所帶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