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从最初来到新加坡落脚移民,到帮助新加坡建国,繁荣发展的移民人才,新加坡处处都带着移民的基因。
但是,近来新加坡政府的种种政策,似乎都在释放一个信号:赶走外国移民。
一年内三次提高外国准最低薪资门槛,缩减SP发放配额,让外国人在新加坡想要留下变得越来越难。
不过,新加坡领导层对此似乎还不满足。8月31日的国会上透露,“本地保护主义”政策还将加码。
外国人的哭声似乎不被听见,保护本地的政策恐将一意孤行。可是,国父李光耀“人才立国”,鼓励移民的立国政策言犹在耳。
难道,新加坡真要走偏了?
01. 越来越不友好的外国人政策
本周一(8月31日),新加坡国会的议题是讨论有关人力部最新的就业和准证相关政策。
最初小编还以为是要讨论解决关于外国人就业门槛提高的争议,回应和解决外国工作者的诉求。
结果,看新闻以后才发现,似乎不是这么回事,还恰恰相反……
新加坡工会领袖帕特里克·泰伊(Patrick Tay)在国会上表示,希望新加坡政府可以继续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新加坡本地的劳动力。

言下之意,目前的政策还不够给力……
他说,就像金融服务部门的合格工资要求更高一样,人力部(MOM)也应该考虑提高信息通信技术和专业服务部门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招聘歧视观察名单中(指的是招聘歧视本地员工),通常有来自这些行业的公司。
这边就要先回顾一下上周四人力部公布的重磅消息:新加坡政府在今年第三次宣布,上调外国雇员就业薪资门槛。
人力部是在周四(27日)下午宣布,继今年5月将EP月薪门槛调高至3900元之后,今年9月将再度调高门槛至4500元,这意味着一年暴涨了900新!这是史无前例的。
而金融业更被“针对”,月薪门槛要“三级跳”,在今年12月进一步调高至5000元。一向都号称不对各行业设立最低薪金门槛的新加坡政府,这一次却单单拎出了金融行业来开刀。
其中,40多岁资深的金融业就业准证(EP)申请者,起薪更是比年轻申请者的翻倍。就业准证一般是发给专业人员或经理级人员。人力部解释,因为金融行业薪金一般都比较高(说白了就是来钱比较快),所以这一次要特别对此行业做出特别设定。

而对于S准证来说,最低薪资今年1月1日也刚刚从2300上调至2400新,现在又要继续上涨到2500新。与此同时,继续削减SP的配额,2020年1月起,S准证雇员最多只能占公司人手的13%,到2021年1月,将进一步调低至10%。
除此之外,从10月1日起,企业在为外籍员工申请S准证之前,必须先在政府求职网站MyCareersFuture.sg上招聘,让本地员工有机会申请这些工作。这项规定原本仅适用于薪水较高的就业准证外籍员工。
最后对于拿WP的外籍劳工来说,一样雪上加霜。2020年1月起,服务业可聘用的中低技能客工,最多只能占公司人手的38%,到了2021年1月,还要调低到35%。

这样限制就业的“组合拳”可以说是很罕见的,也难怪外国人工作群体这边都炸了锅了,不少人都在表示不满,新加坡政府这是明确地要对外国人留下就业说“no”了吗?
不过,在国会中,工会领袖和议员们似乎听不到外国雇员们的“哭声,他们竟然在担忧:这样外国人和新加坡本地人的薪资水平是不是就会进一步拉开了。他们担心因此让本地员工感受到薪资和福利的不公平待遇。这个思路真的是认真的吗?
Tay在国会上表示,他和其他工会领袖对新规定可能扩大外国人与当地人之间的薪资差距感到担忧。
他表示,人力部的这个政策之下,雇主可能就只会增加外籍员工的薪水或重新分配福利以符合规定,这在传统上拥有较高收入的就业准证持有人的部门中很容易做到。 但是与此同时同时,他们的新加坡同行可能不会获得类似的加薪,尤其是在工资冻结和减薪频发的当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ay承诺工会将“密切关注雇主的举动”,同时敦促非工会组织的工人加入工会,以保护他们。

原来在工会领导眼中,外国人在公司的待遇这么好的吗?涨了最低工资标准,雇主不但不会少雇佣或者裁掉外国人,还会高高兴兴地只给外国人涨薪。
这种担忧和猜测,着实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疾苦的味道。
其实,今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提振本地居民的就业率,其中就包括两个力度巨大的就业补贴政策:只要你雇佣新加坡人,政府就给钱。
8月17日,副总理王瑞杰宣布延长了雇佣补贴计划(JSS)长达7个月,同时公布了最新的招聘奖励计划(Jobs Growth Incentive,JGI)。

8月18日,人力部部长杨莉明在脸书发帖表示,招聘奖励计划(JGI)是新加坡目前最大的就业援助计划,总额高达十亿,为了刺激本地就业率的提升。
JGI是什么?
就是企业每聘用一位新加坡籍员工,政府将会帮忙支付这些员工高达25%的薪水,若聘用的员工年龄为40岁或以上,政府将会支付多达50%,为期1年。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招聘奖励计划(JGI)与雇佣补贴计划(JSS)并不冲突,雇主可以同时获得双重补贴。

已经用补贴大力激励雇主多雇佣新加坡人,另一边还要大幅上调EP、SP的就业门槛,这种种做法真的是为了促进就业公平,消除歧视吗?
事实是,在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中,外国员工是非常弱的群体。
之前小编就写过新加坡失业潮下脆弱的“异乡人”,里面讲到了外国移民在新加坡失业潮中无助的现状。他们一旦失业,得不到任何救济和再就业帮扶,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丢了工作,准证被切,可能结局就直接卷铺盖回家了。
所以一直以来,天平到底是向哪里倾斜的呢?
不过这也不是新加坡政府第一次出台限制外国人就业的系列政策。2013年时,就有新政策要求,在新加坡运营的公司需要首先把岗位招聘广告公布给当地居民,两周之后才能申请雇佣外国员工。根据人力部(Ministry ofManpower)发布的声明,招聘广告必须公布在一个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央网站上,以便政府的就业机构管理。
同时要求从2014年1月开始,EP最低工资标准调涨到3300新币。
当时的人力部代部长陈川仁在声明中说,
“为满足新加坡人的愿望而提供更好的工作和更多样化的机会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做法是用政策迫使雇主给新加坡人以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特别是年轻的毕业生和专业人士、经理以及执行官。”

此外,系列政策还包括提高了雇佣外国人的课税,以及在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海洋业中降低了允许雇佣外国员工与本国员工的比例。
不过,今年的政策限制力度比2013年大多了。
02. “人才立国”已经被遗忘了吗?
曾经的新加坡不是这样的。
人才立国,吸引外国移民一直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也是国父李光耀先生始终在践行和坚持的发展要诀。
李国父曾经说过:
如果拥有达两亿八千万人口的美国需要吸收外国人才,只有300万人口的新加坡更必须这么做……为了吸引外来人才,包括优秀的运动员、艺术家、画家、舞蹈员、音乐家,我们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新加坡队伍的一分子。
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在接棒执政之后也坚持这一发展战略:
“新加坡是个小国,所以我们需要从海外吸引艺术、体育或金融业等领域的人才。如果你是专业人员,就可以为新加坡效劳。如果你的收入比新加坡人收入的中位数还高,那你也可以成为永久居民,日后还可能申请成为公民。”

2002年,他又发起“再造新加坡”计划,因为“在未来十年,如果我们不从国外引进人才充实我们的人才库,许多我们现在从事的高价值工作将会被转移到中国或其他地方”,还说,“吸引外国人才,关系到新加坡生死存亡” 。
就连现任总理李显龙也曾经自豪地总结新加坡吸引人才的经验:
第一,必须是开放宽容的社会。让这些人才觉得在这个地方自在舒服,愿意居住,把家人带来。所以必须是一个开放、平安、有法治的、有系统的国家。
第二,新加坡是一个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社会,全世界的人才到新加坡都可以共同工作。一个日本公司可以聘请中国工程师、印度和马来西亚的人员一起工作,用英语交流。我们有语言的优势,并且是一种社会风气。
第三,要创造经济机会。如果环境好,没有经济机会,新加坡可能成为一个度假胜地,但不能成为一个经济枢纽。所以这是一个互动性的良性循环,把人才吸引到新加坡、人才再吸引人才。所以我们推动生物医学的研发,或是纳米科技等新科技,若不能吸引一流的科学家来,自己绝对做不到。

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新加坡对外国劳动力的开放性使其能吸引、留住并吸收最好的外国人才,为新加坡在与邻国的竞争中提供了明显优势。而外国人就业限制和明显的本土保护主义,势必会给新加坡的经济和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的名声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限制雇用外国工人,但很少有国家像新加坡那样依赖于引进的劳动力。新加坡只有340万公民,而且其生育率远低于人口替换所需的水平,这个小国严重依赖外国工人为其提供建筑劳动力、服务业职员、以及金融和法律行业的专业人员。
这种依赖随着经济的扩张而加重。近几年新加坡的外国工人数量激增,2016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这一数字达到173万人,占全部劳动力比例超过37%。
一直如此依赖外国劳动力的新加坡开始密集强化对外国人就业的限制,也难怪会让外界觉得震惊和不满。
新加坡本来就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和国家,向全世界吸收最优秀、最有前途的人才是这个国家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唯一办法。这曾是国父李光耀所坚信的。
但如今,随着李光耀去世5年之久,不知道这些话语是否都消散在历史的风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