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很多80后90后,童年都有新加坡电视剧的陪伴,中学又少不了追星新加坡歌手。他们的影视音乐作品,对我们而言没啥违和感,跟港台一样。


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新加坡的印象就变得不那么亲近,有点复杂了。比如2004年,李显龙总理到访中国台湾,在中国互联网的聊天室,大陆网友把新加坡说成是忘恩负义的叛徒;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刚刚结束的亚洲之行,新加坡是第一站。
更有代表意义的是,以前一些粉丝在本号有过这样的留言:新加坡是“李家坡”、李光耀独裁、新加坡威权。




我相信对新加坡看法的这种转变和误解,肯定不是少数。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既有媒体的渲染,但主要还是人们自身看书不够、知识欠缺。
小炒上周看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两本书:《李光耀回忆录:新加坡双语之路》和《李光耀观天下》,对李光耀和新加坡充满了好奇与敬佩。
李光耀在《回忆录》里反复表达一个概念:
新加坡必须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科技和政治,作为立身之本;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将中华文明作为新加坡的精神力量,否则新加坡就是丧失文化自信的“伪西方社会”,走向平庸。
将兼容性极差的东西方文明,强行捏合在一起,在家说汉语,出门说英语,全球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新加坡这么做,既是一种聪明,也是一种无奈,通俗来讲,就是国情太特殊了:中国之外唯一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却离中国太远孤悬海外,俗称“华人孤岛”。

新加坡很小,面积只有浦东新区的60%,土著本来是马来人,但英国人和中国人改变了一切。新加坡在182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中英鸦片战争后,大量华工来到新加坡,新加坡华人激增。进入20世纪,中国战乱不断,一波又一波的华人自由迁移到新加坡,很快就成为新加坡的最大族群。

1947年,新加坡属于英国殖民地,李光耀前往剑桥大学读书。然而,读书期间,几乎所有英国人都把他当成中国人,而不是新加坡人或马来西亚人,无论李光耀怎么解释都没用。
他去瑞士旅游,在琉森入住酒店时,前台问他是中国人吗?他说自己是新加坡人,前台又问新加坡在哪里,李光耀详细解释了一番,前台最后说,没关系,就写你是中国人。
新加坡种族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在历史上,新加坡长期属于马来西亚的某个强大王朝,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自古以来是马来西亚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便是英国殖民,新加坡也默认自己属于马来西亚。
所以,1963年,新加坡公投,71%的人赞成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实际上这个时候华人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主体。

直到这个时候,新加坡依然按照历史惯性发展着,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但很快,新加坡的历史产生了岔道。
60年代的东南亚,流行排华,华人群体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受到严重的排挤和敌视,偏偏新加坡的华人占比超过3/4。
马来西亚很快就实行“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国策,奉行“马来人至上”,极力打压华人,新加坡作为华人最集中的区域,便成为眼中钉。1965年,马来西亚国会全票通过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的决议。
那一刻,李光耀掩面痛哭。

一个从来没有建国历史的以华人为主体的小岛,恰恰被东南亚排华最严重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围绕。
可以说,华人为主体的特征,改写了新加坡历史。否则,它会一直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
被迫独立的新加坡,如何生存?李光耀忧心忡忡。
李光耀首先放弃了“小中国”的做法,这样做新加坡一定会内忧外患,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时新加坡有75%的华人、14%的马来人和8%的印度人,华人之外的群体一定会撕裂新加坡,动乱不止;作为一个依靠国际贸易的东南亚岛国,东南亚又极度排华,“小中国”会让它无法在国际上生存。
但是,华人是新加坡主体这个事实无法改变,黑头发黄皮肤,讲汉语,内心是根深蒂固的中华价值体系,这个民族根基和文化根基是铁定的。
新加坡被英国殖民150年,英语和西方文明已经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普及。无论是从种族公平的角度讲,还是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讲,英语成为唯一能让全体新加坡人都接受的中立语言。
但李光耀真正让我觉得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全盘西化,而是深刻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他没有单纯考虑物质生存,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新加坡不是西方,如果全盘接受不属于自己文化的价值观,就会迷失自我、丧失自信。
对于这个文化亏,李光耀有切身体会。他的祖父和很多朋友,是根深蒂固的西方观念,向往西方,瞧不起本土的东西,这就导致,他们没有自信心,从来不敢挑战英国权威,但批评起英国官员又口若悬河。对于这种精神分裂,李光耀评价道“在奴颜婢膝中长大的人”,他认为这是十分可悲的。
所以,新加坡人必须牢记自己过去的历史文化,知道自己是谁,如果没有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一味遵从别人,这样的国家是不值得建立的,即使建立了,也沦为平庸。

于是,在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同时,新加坡将汉语、马来语和印度语作为第二语言,学校都是双语教育,每个新加坡人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哪种第二语言,以保留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由于华人占绝大多数,汉语自然成为新加坡实质的第二语言。
全国学习英语,为的是国内公平竞争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学习母语,为的是培养国人的信心与骨气。这就是新加坡双语文化的理念,并在法律层面进行实施。这是一个多么大胆而又高瞻远瞩的决定!
比如,李光耀就把自己的三个孩子都送进了传统华校,从小学习汉语文化,工作之后使用英语,汉语变成第二语文。
比如,中国人熟知的新加坡歌手孙燕姿,就生活在一个双语环境里,小学就读于传统华校南洋小学,中学转到传统英校莱佛士女中。上大学后,她的父母担心女儿忽视了汉语,还专门请了一名上海人教孙燕姿学习散文诗词。

游离于中西两端、两手抓两手硬,成为新加坡建国以来的基本国策,这条路没人走过,新加坡就这样被迫走上“摸著石头过河”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加坡在开创一种文明模式。
这种融合创新、不东不西,也自然反映到新加坡的政治结构里。
《李光耀观天下》有一句让我很惊讶的话:
我(李光耀)敢肯定:如果新加坡最终决定走向两党制,我们将注定平庸。如果新加坡真的走上这条路,我会为它感到十分惋惜。
而且李光耀对新加坡年轻人的两党制倾向表示担忧。
李光耀对一党执政,似乎情有独钟。
新加坡自成立以来确实一直是人民行动党执政,支持率从未低于60%。

该党在国会一直是一家独大,2020年的新加坡国会93个席位,人民行动党83席,工人党10席,这还是历年以来反对派议员最多的一次。

全国31个选区,2020年人民行动党独占28个,反对党只占有3个,这也是历年以来反对派获胜选区数量最多的一次。

在多党制的西方国家,各党的支持率相对比较分散,没那么集中,只有日本比较特殊,长期都是自民党执政,但日本自民党也发生过下野和联合执政的情况,而且作为第一大党的自民党,在得票率、国会议员占比和所赢选区占比上,远没有人民行动党这么夸张。
在选举结果上,无论怎么看,新加坡在西方政治体系都是一个异类,很难称得上是西方民主政治,实际上更靠近东方传统。
但是,在选举过程上,新加坡的选票“一人一票”是真实的,宪政和议会制也是真实的。
新加坡允许合法注册政党,目前有24个政党。2020年,李光耀之子、李显龙之弟李显扬,就加入了反对党前进党。
因此,人民行动党必须在五年一次的选举中赢得过半票数才能执政,它还是要打“选战”,最终靠多数人民的投票支持才能执政。它不能强迫人民投票,而只能靠讨好人民、取信于民才能执政。

反对派“工人党”的2015年选举现场
新加坡选举有两种: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都是普选和直选。哪个政党的议员数量过半,就自动成为执政党;执政党推荐总理和部长,总统任命,当然,这个的总统任命只是一个流程而已。
大家熟知的李光耀、李显龙,是新加坡的总理,而不是总统,是由总统根据议会选举结果委任,而非民众选举产生。
新加坡的这种议会制和总理内阁制,是欧洲很传统的民主政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