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又看到了另一种解释,说李光耀的政治领导力太过强大,其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急速的发展,这让马来西亚执政党感受到了威胁,他们担心未来人民行动党会取代“巫统”(马来人的执政党),成为马来西亚的执政党,从而统治整个马来西亚联邦。
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于是他们决定把新加坡驱逐出去,从而一劳永逸地杜绝这种可能。
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更有解释力。
总之,1965年8月9日,被逐出马来西亚的新加坡,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新加坡共和国。
04
新加坡的独立,据说并没有让李光耀感到庆幸。
据其本人在回忆录(《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第一章·新马分家》)中的说法:
“对新加坡来说,1965年8月9日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从没争取新加坡独立……在居住着1亿多马来回教徒的群岛上,我们华族人口简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马来海洋中的一个华人岛屿。我们在这样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里如何生存呢?”
这种对于国家命运的焦虑,贯穿着李光耀、李显龙父子的执政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李光耀是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显龙是第三任总理,中间由吴作栋担任第二任总理,但外界普遍认为,李光耀在世时他才是新加坡真正的掌舵者)。
李光耀父子的焦虑并非杞人忧天,北面的马来西亚就不用说了,分家的时候彼此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公开化了,而新加坡南面的印尼更是虎视眈眈。
印尼这个国家我在《印尼排华往事》中专门介绍过,在其巅峰时期(满者伯夷王朝)曾是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海上霸主,其领土包含整个马来半岛。

(巅峰时期的满者伯夷王朝)
后来被荷兰殖民,直到1950年独立建国。
独立后的印尼野心不小,曾于1975年武装入侵东帝汶并将其吞并。

(东帝汶是帝汶岛上的一个小国,其东部为东帝汶,西部属于印尼领土。之所以这个小岛会一分为二,其实是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分出来的,其西部是荷兰是殖民地,东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当年印尼独立的时候,东帝汶还处在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1975年,葡萄牙政府允许东帝汶举行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并独立建国。然而就在东帝汶独立的9天之后,就遭到了印尼的入侵和吞并。1999年印尼被迫同意东帝汶就独立问题实现全民公投,经过3年的联合国托管期之后,2002年东帝汶再次独立。中国在其独立日当天第一时间与其建交。)
而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有点类似于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你只要坐在那儿就会有往返于东亚和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的货船源源不断地在这儿靠岸,相当于守着一棵摇钱树。
你觉得印尼会没有非分之想吗?
新加坡以如此之小的体量,能够免于遭到周边大国的吞并,和李光耀的国防以及外交战略是分不开的。
在国防上,李光耀曾提出了著名的“毒虾”战略:
即新加坡应成为“能产生剧毒的小虾”,通过自身的毒素来震慑周边的鱼群,确保鱼群不敢将其吞噬,从而与“鱼群”共存。
新加坡这个国家体量太小,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的现实条件,于是新加坡在武器采购上,一直奉行少而精的原则。
这就是在告诫那些周边国家,如果你要打我,那我一定也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从而迫使周边的那几个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但你知道,毒虾的毒素只能震慑普通的鱼群,但如果碰上的是鲸鱼,那将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所以李光耀在外交上,还有一个“大鱼”战略,即把本国利益和大鱼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对于新加坡来说,美国就是那条“大鱼”,所以他们把樟宜港提供给美国作为海军基地,这让美国海军可以快速穿马六甲海峡,向西可进入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向东可以直达中国的南海海域。
作为回报,美国会为新加坡提供安全保障。

正是在这两大战略的安排之下,新加坡虽然自身的地缘环境极为复杂,但至今为止都还处于一个和平的环境。
然而中国的崛起以及由此引发的中美贸易战打破了平衡,让李显龙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这个后面会说。
05
在内部治理方面,新加坡也可以说是把手里的牌打到了他力所能及的最好局面。
香港和新加坡同为“亚洲四小龙”,两者的规模也比较接近,所以很多人会把他们拿出来进行对比,甚至还有“双城记”的说法。
但在我看来,新加坡和香港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道路。
香港选择了走容易走的路。
在中国大陆被全世界封锁的时候,香港是连接大陆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
香港正是利用了这一身份,大力发展起了贸易物流、金融服务以及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支援服务。
对于香港来说,这就是顺势而为。
在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方面,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曾经做过布局,并提出了“数码港计划”。
但这条太难走了,再加上运气不好,赶上互联网泡沫破裂,于是”数码港”计划最终被李泽楷搞成了房地产项目,毕竟后者来钱要快得多。
这也造成了今天香港产业过于单一,年轻人就业选择面极为狭窄。

而新加坡就不一样了,他们一直在走一条难走的、但符合长远利益的路。
根据新加坡贸工部发布的《新加坡经济调研报告(2017年)》,新加坡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6%。其中物流和仓储业增长4.8%,金融和保险业增长4.8%,信息通讯业增长率为3.3%,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了2.3%……
这其中最亮眼的一项指标是,新加坡制造业表现超出预期,增幅达到10.1%。

很多人提到新加坡会想到金融中心、航运物流港口、国际教育之都等等,但其实新加坡的制造业在GDP的比重中占到20%。

新加坡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精密制造工程行业,更让一些人意外的是,新加坡还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美国的休斯顿和荷兰的鹿特丹)。
要知道新加坡自己不出产石油。
但由于中国和日本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中,大约有70%-80%要途经马六甲海峡。
每天有大量的邮轮要在新加坡来来往往,嗅觉敏锐的李光耀利用新加坡作为石油通道枢纽的地利优势,干脆就发展起了炼油产业。
从这件事上你就可以看出,新加坡真的是把自己能利用到的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但摆在新加坡面前的还有一个难题:土地不够怎么办?
新加坡就填海造地,把原本分散在附近的七个小岛,合并成一个大岛,建成总面积32平方公里的裕廊岛,作为新加坡的炼油基地。
这个计划从1995年开始落实,原计划在2029年之前完工,但实际完工时间为2009年,比计划提前了20年。

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新加坡愿意走那些难走的、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大代价才能出成果的路。
而香港则是反过来,哪条路容易走、哪条路来钱快,他们就走哪条路。
就一点来说,香港真的没法和新加坡比。
06
但香港之所以走不了困难的路,并不是执政者没有见识,事实上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早就预见到了今天香港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所以才提出了“八万五”计划和”数码港”计划。
但问题是,香港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只要民众一游行,或者计划遇到困难后资本一运作,政府最后都会迫于压力半途而废。

而新加坡不一样。
新加坡是权威型政府,也被成为“家长型政府”。
1980年,新加坡机师协会因为不满飞行员待遇而组织了罢工,并要求增加30%的薪资,否则他们就要“罢飞”。
李光耀得知后,怒批了罢工的飞行员,并告诉他们:“如果继续罢工,我将尽我所能,连同新加坡人民一起,给你们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于是在65分钟之后,这场罢工行动戛然而止。
在后来的电视讲话中,李光耀表示:
“管理新加坡的人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然就干脆不要做领导人。这不是纸牌游戏,这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建立这一切,只要我还掌管这个国家,没有人可以摧毁这一切。”
播放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铁血总理”的形象。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铁血总理,所以新加坡才能把那些难走的路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新加坡的家长型政府还体现在对老百姓生活的管控。
比如不能在公共场所涂鸦、不能骑车过天桥、晚上10点半之后不能在公共场合饮酒等等,其他诸如乱扔垃圾、在地铁吃东西、上厕所不冲水等,在我们国家被视为不文明行为,要遭受道德的谴责,但在新加坡是要罚款甚至是强迫进行义务劳动的。

其他诸如强奸、携带毒品以及持利器抢劫等犯罪行为,是要遭受鞭刑的。

1993年,美国一个叫麦可的18岁少年在新加坡境内损坏交通指示牌、并用喷漆涂鸦了20多辆轿车,被当地法官判处4个月刑期+6下鞭刑。
消息一出,美国舆论哗然,认为鞭刑这样的肉体惩罚太过野蛮。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也亲自出面为这名少年求情,希望能免于鞭刑。
对此,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回复说,看在克林顿总统的面上,他们可以把鞭刑从6下减少到4下。
最后这名少年挨了4鞭子,加坐了4个月牢。

2004年,李光耀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访问时,有记者提到这件事,李光耀回复说:
“有些事是不能妥协的,如果我们对他让步,就必须对其他人的请求也让步,假使我们这么做,我们就必须扪心自问,制度怎么能够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