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狮城CBD依旧灯火通明,刚加完班的你疲惫地揉了揉眼睛。
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国内闺蜜发来的微信:“刚算完养老金缺口,我可能需要工作到70岁…”
你望着周围璀璨繁华的夜景,苦笑着摇头。
这届8090后,一路走来,年轻时为KPI拼命内卷,中年又要为孩子的补习班费尽心思,到老了,难道还要为养老院床位发愁?
养老这个曾经看似遥远的话题,如今却沉甸甸地摆在了90后的面前。

01 体面养老的“新加坡价签”
在新加坡,养老究竟需要多少钱?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23家庭开支报告,不同层次的养老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的“价签”。
- 基础版养老: 选择居住在政府组屋,日常三餐在食阁解决,看病就医前往社区医院,这样的生活每月大概需要2800新币起。这样的生活虽不奢华,但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 精致版养老: 若想要住私人公寓,每周安排外食,定期来一场海外旅行,再加上配置私人医疗保险,那每月的花费数字直接跳到4000新币以上。这种养老生活无疑更加惬意,也需要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而现实很残酷,新加坡人均寿命高达83岁,假设60岁退休,那就意味着需要准备至少23年的养老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联合早报预测,到了2030年,维持20年最最基本的退休生活,至少需要55万新币。

02 中国90后的平行焦虑
中国的90后,同样面临着养老难题。
国内一线城市的养老成本,其实已经对标新加坡的基础版养老,每月折合人民币约1.5万。
并且,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421困局”,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还要养育一个孩子,经济负担沉重。
人社部2022年数据显示,社保养老金替代率跌破45%,这意味着90后咖啡续命族们,未来需要自筹55%的养老费用,压力不言而喻。
03 通胀这头隐形怪兽
在漫长的养老规划中,还有一头不容忽视的隐形怪兽——通胀。
1983年的100新币,放到今天,购买力仅相当于22新币。
医疗通胀率更是常年跑赢CPI,以膝关节置换手术为例,过去10年费用涨了178%。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金险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栗子会建议客户配置抗通胀年金,当年缴的10万新币,3-5年后可以每年领取不俗的分红,并且有本金保证。
这样我们户头里的钱可能就会变成会下金蛋的鹅,持续为我们的养老生活提供保障。
04 养老规划的三驾马车
面对养老难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CPF账户精算术: 巧妙利用SA账户4%的年利率,实现复利滚雪球,让资产在时间的作用下不断增值。
全球资产布局: 构建新加坡REITs、中国新经济股和美元保单的黄金三角,分散投资风险,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
保险杠杆魔法: 35岁前锁定终身寿险费率,用现在的确定性对冲未来的波动性,为养老生活筑牢安全防线。
05 定制你的“养老密码”
不同的家庭情况,养老规划也大不相同。 单身贵族和二胎家庭相比,风险敞口相差3个量级,规划时自然要区别对待。
对于跨境工作者而言,也有隐藏福利,比如利用新加坡保险搭建跨境资产护城河,保障资产安全。 那个在食阁和你拼桌的安哥,或许正是30年前在莱佛士坊叱咤风云的投行精英。
养老从来不是某个瞬间的事,而是藏在每天买咖啡的支出里,藏在体检报告里的临界指标里,藏在每个拖延规划的借口里。
退休生活是被人羡慕,还是羡慕别人;是待在家里,还是旅行happy;现在开始准备,到真正退休的时候才不会太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