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个很小的国家
我们必须持续进步
要迈向未来
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根源
”

在狮城,请放开肚皮吃吧。

新加坡没有街边摊,但有hawker centers(小贩中心),相当于国内的美食广场。去了两次新加坡,当时总觉得那些地方太平民化。后来才发现,这里才是坡县美食的精华。
【推荐纪录片】
《街头美食 第一季》
编剧真的很用心,里面的小贩赋予了食物很多情感。

如果可以,请体验新加坡航空。新航是民航界公认的顶级航空公司,服务很赞。新航空姐的制服Kebaya精致修身,很好地展现了东南亚女性温婉的形象。(本宝之前还专门跑去拍了新航的制服照

)
【推荐纪录片】
《国家地理 走进新加坡航空》
01
亚洲四小龙,确实很繁华

金沙酒店,新加坡的地标建筑,以后有钱了上顶楼游泳去~
【推荐纪录片】
《绝佳饭店: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
酒店很大,运作非常复杂细致,科技化程度很高。


人多地少,但是绿化面积却很大。


高楼林立的市中心。

鸡尾酒“新加坡司令”起源于莱福士酒店,后悔晚上没有来这里小酌一杯。酒店由亚美尼亚富豪所建。之前完全不了解亚美尼亚,直到去年去乔治亚才了解到外高加索三国(乔治亚, 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的历史。这世界很大,国与国之间很远。但在历史长河中,他们却总能有交集。

圣安德烈教堂,洁白干净。在市中心里,我们找到西方殖民留下的痕迹。


居然意外发现了博多一幸舍。这是当时在广州读大学期间最喜欢去的一家日式拉面店。店里的墙上写着全球各大门店的地址,中国的三家分店都在广州(后面深圳也慢慢开了)。那一刻,感觉真在地球村里。

克拉码头没有想像中大,但是岸上很多酒吧餐厅。夜色降临的时候,码头上满是喝酒的外国食客,以及排队坐游船的旅行团。临走前一晚坐在这里看到街头舞者模仿麦可杰克逊,迟迟不舍得走。
02
打卡小印度,我想去真实的印度
印度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新加坡的小印度区入乡随俗,比真实的印度要干净很多。当地的印度人种说的英语咖喱味也没有特别浓,有些人为了招揽中国游客还能扯两句普通话。


喜欢这里各种色彩明亮的建筑。



花环是印度市场上不可缺的元素,
竹脚中心二楼有很多卖纱丽的店铺,
以后去印度的时候买一套拍照用吧,
看到印度唱片,想起了《摔跤吧!爸爸》。


脱了鞋子到印度神庙里一探究竟,看到了传说中的手抓饭。对印度教文化始终是一知半解,以后一定好好研究,早日感受真实的印度。
03
马来文化+阿拉伯特色+年轻潮牌=甘榜格南
甘榜格南是马来聚集区。除开回教堂,这里还有各种马来布料店。但实际上这里并不只有马来文化。哈芝巷虽然又窄又小,但两侧都是精致的原创小店。不经意走到某个拐角处,就看到老外在露天酒吧喝上了。阿拉伯街则是吃货的天堂。这里不仅仅是个民族聚集区,还是个文艺街区。

苏丹回教堂,甘榜格南的地标。

阿拉伯街上有许多中东菜馆,土耳其旋转舞的雕塑就立在餐厅门口。

sfd
色彩明亮的小资建筑很适合拍照。



哈芝巷,摆满了文艺小物。
04
和中国一样,又和中国不一样
中文是新加坡官方语言之一,所以国人在这里交流基本没多大问题。在牛车水(新加坡的唐人街)也可以看到海底捞串串香广式早茶之类的国内美食。这里和国内很相似,但又真的可以感到明显区别。

新加坡英语听得让人很蒙圈。新加坡式普通话和国内汉语也是有区别的,他们的调调都和我们不一样。早期下南洋的都是南方人,所以当地普通话往往带广东福建口音。语言用法也是不一样的。计程车司机在路上问我们“会不会冷,要不要调冷气?”,后来又补充道“噢,你们是说空调的吧?” 。还有一次,司机把“的士”叫“德士”,我们在后座努力的听他想表达什么



新加坡大学宣传栏上,满满的中国元素。

“当铺”这种东西,在国内已经找不到了。

佛牙寺龙华院,内部严禁拍照。刚好遇到僧人在诵经,香火非常旺盛。佛寺经常出现在小时候追的古装剧里,但是现在却很少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