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比较活泼的人,不走死路的人。我是实事求是派。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的伟大在于,一方面延续了毛主席的思想理论,给后人留下丰富的遗产,另一方面在于他切实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让中国“改天换地”,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并给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体定型。即使是中国在面临苏联施加的巨大威胁面前,他依然顶住压力,带领中国稳住阵脚,重塑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力,为中国找回了自信。在邓小平的牵头下,许多国家政策真正落地并发挥明显作用,成为人民真正触得到的幸福感。

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人
这位曾经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让中国人民走上富裕之路的老人,在1997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让人扼腕痛惜,潸然泪下,邓小平的离世对中国究竟有何影响呢?
在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的政策基石,自此,中国和世界经济开始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为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奠定了基础。
1997年,邓小平离世时,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很多构想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他仍然承受着很多压力,但不可否认,他的离世对中国来说是一大难以挽回的损失,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还在享受着他的政治遗产。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局势的发展判断都有着相当毒辣且精准的判断。
他曾预言,未来30年内,世界不会爆发大的战争,中国要着力发展经济,如今,一切正如他所判断的那般,即使有部分地区发生过交火冲突事件,但始终未曾爆发过大规模战争,他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看到了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新的竞争点是经济,这为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方面实现弯道超车争取到了机会。

而在外交方面,邓小平始终以强硬的态度著称,但到了具体操作上,他又表现出灵活的一点。如在香港问题上,一方面以强硬姿态坚定表示即使收回香港会带来“灾难性”影响,但中国也绝不放弃。而落实到具体细节问题上时,除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外,邓小平又指示中国代表团“抓大放小”,因势利导,最终推动了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
邓小平的外交风格,使得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展现出了一种独立自主但又不缺朋友的现实,和平稳定的国家环境中,中国开始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中,而中国也在国际事务的谈判中占据着主动地位。
因此,邓小平的去世是中国最大的损失。但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伟人。
1997年2月24日,中央领导人全部到场,与邓小平作最后的告别,并一路护送他的骨灰至八宝山革命公墓。

邓小平的遗体安卧在鲜花和常青松柏中,身上盖有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礼堂上方悬挂着“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
从礼堂到八宝山,短短两公里的路上,沿途街上却站满了人,人民有秩序地站在道路两旁,最后送别邓小平,长时间的静默替代了往日的喧嚣,悲痛的情绪滋生,人民群众中不断有啜泣声传出,大家久久驻足,眼睛死死注视著灵车离开的方向,不愿离去。
第二天,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出席此次追悼会的共计有1万人。上午十时,追悼正式开始,全场静默三分钟,追悼会现场画面通过电视转播传送到千家万户,悲痛的气氛笼罩在中华大地上。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和子女捧著骨灰久久不愿松手,舍不得将它撒向大海。
不论生活如意还是困苦,邓小平始终不曾放弃过自己的信仰,正因为有他的出现,才使得中国在最重要的转折点上安稳度过,2022年,我们仍然大踏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如今的繁华盛世相信也如他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