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比較活潑的人,不走死路的人。我是實事求是派。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鄧小平的偉大在於,一方面延續了毛主席的思想理論,給後人留下豐富的遺產,另一方面在於他切實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和工業化,讓中國「改天換地」,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並給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大體定型。即使是中國在面臨蘇聯施加的巨大威脅面前,他依然頂住壓力,帶領中國穩住陣腳,重塑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競爭力,為中國找回了自信。在鄧小平的牽頭下,許多國家政策真正落地並發揮明顯作用,成為人民真正觸得到的幸福感。

人民永遠懷念這位偉人
這位曾經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讓中國人民走上富裕之路的老人,在1997年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讓人扼腕痛惜,潸然淚下,鄧小平的離世對中國究竟有何影響呢?
在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支持下,改革開放成為我國的政策基石,自此,中國和世界經濟開始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國走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為中國人民真正富起來奠定了基礎。
1997年,鄧小平離世時,他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很多構想大多還處於「起步」階段,為此,他仍然承受著很多壓力,但不可否認,他的離世對中國來說是一大難以挽回的損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還在享受著他的政治遺產。他對中國乃至世界局勢的發展判斷都有著相當毒辣且精準的判斷。
他曾預言,未來30年內,世界不會爆發大的戰爭,中國要著力發展經濟,如今,一切正如他所判斷的那般,即使有部分地區發生過交火衝突事件,但始終未曾爆發過大規模戰爭,他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看到了全球化趨勢下世界新的競爭點是經濟,這為我國在未來經濟發展方面實現彎道超車爭取到了機會。

而在外交方面,鄧小平始終以強硬的態度著稱,但到了具體操作上,他又表現出靈活的一點。如在香港問題上,一方面以強硬姿態堅定表示即使收回香港會帶來「災難性」影響,但中國也絕不放棄。而落實到具體細節問題上時,除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外,鄧小平又指示中國代表團「抓大放小」,因勢利導,最終推動了香港問題的和平解決。
鄧小平的外交風格,使得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展現出了一種獨立自主但又不缺朋友的現實,和平穩定的國家環境中,中國開始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現代化的建設中,而中國也在國際事務的談判中占據著主動地位。
因此,鄧小平的去世是中國最大的損失。但人民永遠懷念這位為國家鞠躬盡瘁奉獻一生的偉人。
1997年2月24日,中央領導人全部到場,與鄧小平作最後的告別,並一路護送他的骨灰至八寶山革命公墓。

鄧小平的遺體安臥在鮮花和常青松柏中,身上蓋有一面中國共產黨黨旗,禮堂上方懸掛著「敬愛的鄧小平同志永垂不朽」的橫幅。
從禮堂到八寶山,短短兩公里的路上,沿途街上卻站滿了人,人民有秩序地站在道路兩旁,最後送別鄧小平,長時間的靜默替代了往日的喧囂,悲痛的情緒滋生,人民群眾中不斷有啜泣聲傳出,大家久久駐足,眼睛死死注視著靈車離開的方向,不願離去。
第二天,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出席此次追悼會的共計有1萬人。上午十時,追悼正式開始,全場靜默三分鐘,追悼會現場畫面通過電視轉播傳送到千家萬戶,悲痛的氣氛籠罩在中華大地上。鄧小平的妻子卓琳和子女捧著骨灰久久不願鬆手,捨不得將它撒向大海。
不論生活如意還是困苦,鄧小平始終不曾放棄過自己的信仰,正因為有他的出現,才使得中國在最重要的轉折點上安穩度過,2022年,我們仍然大踏步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如今的繁華盛世相信也如他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