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病例增加多少,貌似已不再成为新加坡小伙伴们首要关心的。
第一是因为:病例数字出奇稳定。连续半个月仅出了3天“意外”,其余都日增3000左右。

第二是因为:出现了两个更匪夷所思的情况。
前天突然新增死亡17个,都说有潜在疾病。但是没有说明国籍跟疫苗接种状态,到底怎么回事?
从上个月开始跟踪曝光的每周病例增长率已经降到了1以下,但措施怎么还没有开放?
咱们一一来看。
17人死亡,网友疑问重重
ICU病床逐渐宽裕
前两周开始,有关死亡病例的信息就在减少。
截止前天4日,新增的死亡病例共17人,年龄介于55到93岁,所有死者都有潜在病症。
有网友特地去卫生部官网想找到更多信息,结果17人怎么回事没搞明白,看到这张表

11月4日,官方图表上累计9人死亡,但昨天通报17人。
在10月28日当天,甚至还累计出现过19个死亡,但实际消息报出的是15人,也是有出入的。
对于这种情况,只能猜测是不是卫生部的统计方式跟我们所得知的不同,不然难以解释死亡人数对不上号。
除此以外,网友们也很关心那些死亡病例的情况。 “我很好奇那些潜在疾病到底是发生在感染前,还是感染后。”

“为什么这两天的病例都说有潜在疾病?我猜猜,是不是全部打完疫苗了,所以都不说打了1针,打完2针或者没打过疫苗?是不是这样?”

大家想知道,那些死亡病例到底有什么潜在疾病,到底有没有打过疫苗。
也有人觉得年龄大有潜在疾病很正常,没什么好奇怪的。
“全部都是55岁以上,很明显年龄大有潜在疾病不是很正常吗?就算是那些看起来很健康的人可能也有。”

不过马上就被反驳了。
“我觉得是时候应该告诉我们他们到底有什么潜在疾病?我一直以为新加坡人到了五六十岁都应该还是健康的?所以现在因为新冠去世是因为多种潜在疾病一起爆发?我们能不能知道更多信息,因为身边也都有老人等弱势群体。
我们很多55岁到60岁的老人在新加坡都还要工作的,为了家庭跟家人。所以基本没可能叫我们待在家保护自己就行。所以希望能给我们更多相关信息。”

“今年的死亡率跟去年相比太不一样了,就算有这么高的接种率。我们是不是太好高骛远了,我们还要维持这种感染率跟死亡率走多久?除了打疫苗,打疫苗以外,我们还没有没有别的方案?”

上周5千,这周3千,当然每周病例增长率会下跌了啊。只是对于新加坡这个小国家来说,3千也是破天高了,死亡人数还在增加啊,都17个一天了。”

大家的意思很清楚。
就算是已经知道每天都有人因为新冠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管死多少人都能接受。
比如一天17个。 10月初,本地多个专家接受采访,当时的舆论风向是在新加坡病例趋稳以后,要继续重新开放。
就问现在日增3千稳不稳,是不是又到了进一步开放的时候?
当时,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专家Hsu Li Yang还表达了这个观点: 如果要为了更快开放,新加坡必须接受每天6到7人因新冠去世。


关键是现在都没到更快开放的时候。
等到更快开放的时候呢?死亡人数还能保守估计每天6到7人?
目前新加坡的住院重症情况是这样的:
1683人住院,286人住普通病房,但需要氧气供给;66人病情不稳,在ICU观察;72人病危,在ICU插管。
从卫生部的图表来看,ICU的病床逐渐宽裕。截止到11月4日,供给新冠患者使用的ICU床位空余122张,整体使用率达70.2%。

蓝色为非新冠患者使用
只是这种宽裕让人高兴不是,不高兴也不是。
高兴的是,病床空了,新加坡的医疗卫生系统又成功熬过一天。
不高兴的是,病床怎么空的?是治好转到普通病房,还是病逝腾出的床位?或者是卫生部再调整增加的?
相信大家还记得,当局曾表态要将ICU病床增加到1000张。
现在,1000张ICU病床的项目进行到哪里还没有进一步透露。已经又有人开始担心,假设病床够用了,那人手够用吗?
目前新冠患者能用的ICU床位有260张左右,距离千张还有740张。
这个数目意味着什么?
一个海峡时报的健康专栏作者萨尔玛(译名),举了陈笃生医院为例进行说明。
头疼的还有医护人手问题
据她所说,陈笃生医院其实一直在默默向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输出人手跟设备。
国家传染病中心每增加一个ICU床位,就意味着陈笃生医院得停用4张普通病床。

来源:海峡时报
疫情前,普通病房内,一个护士看顾4名患者,大一点的ICU病房中,3个护士看顾4个患者。
一般住进ICU的病人,短的要住两周,长的可能一个月都有可能。
现在,从上边的图表看非新冠原因住进ICU的患者比新冠的要少,相信这不是意味着今年大家更健康。
有人猜测这是因为目前医院都已经推迟了可能需要入住ICU护理的非紧急手术。
但这样一来,延迟手术就会造成手术堆积。有的病人推迟了不要紧,但有的病人可能就会因此最终病情更为严重。
这是新冠患者跟非新冠患者的需求矛盾,看起来对立,但本质都关系到救命。

来源:todayonline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加坡除了ICU病房,还有普通隔离病房,还有专门的社区护理设施。
截止到4日,ICU住着72人,普通住着1611人,专门的社区护理设施住着2万7241人。
这些人也都是需要人手去照顾的。

可就在今年上半年,有1500个医护人员辞职了。要知道,去年累计辞职也才2000人。
这些人都是得到专业训练的,然而正在流失。
这部分医护走了,剩下的人压力就更大。尤其是ICU的护理人员,都需要专门培训。
现在普通病房中,一个护士要照顾5个患者。
所以,增加新冠ICU使用病床固然能让人一时安心。但专业的医护人员能不能补上,是个问题。
新加坡的社会里,也还有没感染新冠但重症的人在等。

这些存在但容易让人忽略的问题,也是决定新加坡要不要进一步开放的关键原因。
目前,每周病例增长率降到了0.93,连续第二天保持在1以下。很多人都在好奇,是不是马上又要放宽限制了。
那是不是呢?
总理夫人解释每周病例增长率
明年或打完3/4针才算完全接种
相信大家对于这个表不陌生

它是每周病例增长率,即过去一周社区病例跟前一周的比例。
截止到4日,它已经降到了1以下。
按照抗疫小组组长黄循财在10月底的讲话,每周病例增长率降到1以下就会适当放宽部分措施。
比如,恢复5人堂食、团队运动等。
而今天,就是增长率进入“1以下”的第二天。

本地一群专家都在疯狂猜测到底措施要不要放开。目前的几个主要观点是这样:
要开,可以适当放开堂食措施;
不能开,现在ICU病房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增长率保持1以下的状态维持2到4周再继续放宽;
日增病例降到2000例以内再开
大部分是认为现在还不是开的时候。
其中,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认为,每周病例增长率突然降下来,不是说疫情好转。
而是因为上周出现过一次暴增5000例,之后几天的病例,上下浮动落差达1千多例。

相信早前部长所说的,降到1以下就要开放,大概不是以这种方式去“手动”开放?
再回到这个每周病例增长率,很多人将它跟R值混在了一起。
事实上,每周病例增长率≠R值。这一点,总理夫人何晶昨天特地发文解释,万众瞩目的每周增长率到底意味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