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病例增加多少,貌似已不再成為新加坡小夥伴們首要關心的。
第一是因為:病例數字出奇穩定。連續半個月僅出了3天「意外」,其餘都日增3000左右。

第二是因為:出現了兩個更匪夷所思的情況。
前天突然新增死亡17個,都說有潛在疾病。但是沒有說明國籍跟疫苗接種狀態,到底怎麼回事?
從上個月開始跟蹤曝光的每周病例增長率已經降到了1以下,但措施怎麼還沒有開放?
咱們一一來看。
17人死亡,網友疑問重重
ICU病床逐漸寬裕
前兩周開始,有關死亡病例的信息就在減少。
截止前天4日,新增的死亡病例共17人,年齡介於55到93歲,所有死者都有潛在病症。
有網友特地去衛生部官網想找到更多信息,結果17人怎麼回事沒搞明白,看到這張表

11月4日,官方圖表上累計9人死亡,但昨天通報17人。
在10月28日當天,甚至還累計出現過19個死亡,但實際消息報出的是15人,也是有出入的。
對於這種情況,只能猜測是不是衛生部的統計方式跟我們所得知的不同,不然難以解釋死亡人數對不上號。
除此以外,網友們也很關心那些死亡病例的情況。 「我很好奇那些潛在疾病到底是發生在感染前,還是感染後。」

「為什麼這兩天的病例都說有潛在疾病?我猜猜,是不是全部打完疫苗了,所以都不說打了1針,打完2針或者沒打過疫苗?是不是這樣?」

大家想知道,那些死亡病例到底有什麼潛在疾病,到底有沒有打過疫苗。
也有人覺得年齡大有潛在疾病很正常,沒什麼好奇怪的。
「全部都是55歲以上,很明顯年齡大有潛在疾病不是很正常嗎?就算是那些看起來很健康的人可能也有。」

不過馬上就被反駁了。
「我覺得是時候應該告訴我們他們到底有什麼潛在疾病?我一直以為新加坡人到了五六十歲都應該還是健康的?所以現在因為新冠去世是因為多種潛在疾病一起爆發?我們能不能知道更多信息,因為身邊也都有老人等弱勢群體。
我們很多55歲到60歲的老人在新加坡都還要工作的,為了家庭跟家人。所以基本沒可能叫我們待在家保護自己就行。所以希望能給我們更多相關信息。」

「今年的死亡率跟去年相比太不一樣了,就算有這麼高的接種率。我們是不是太好高騖遠了,我們還要維持這種感染率跟死亡率走多久?除了打疫苗,打疫苗以外,我們還沒有沒有別的方案?」

上周5千,這周3千,當然每周病例增長率會下跌了啊。只是對於新加坡這個小國家來說,3千也是破天高了,死亡人數還在增加啊,都17個一天了。」

大家的意思很清楚。
就算是已經知道每天都有人因為新冠死亡,但這並不意味著不管死多少人都能接受。
比如一天17個。 10月初,本地多個專家接受採訪,當時的輿論風向是在新加坡病例趨穩以後,要繼續重新開放。
就問現在日增3千穩不穩,是不是又到了進一步開放的時候?
當時,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專家Hsu Li Yang還表達了這個觀點: 如果要為了更快開放,新加坡必須接受每天6到7人因新冠去世。


關鍵是現在都沒到更快開放的時候。
等到更快開放的時候呢?死亡人數還能保守估計每天6到7人?
目前新加坡的住院重症情況是這樣的:
1683人住院,286人住普通病房,但需要氧氣供給;66人病情不穩,在ICU觀察;72人病危,在ICU插管。
從衛生部的圖表來看,ICU的病床逐漸寬裕。截止到11月4日,供給新冠患者使用的ICU床位空餘122張,整體使用率達70.2%。

藍色為非新冠患者使用
只是這種寬裕讓人高興不是,不高興也不是。
高興的是,病床空了,新加坡的醫療衛生系統又成功熬過一天。
不高興的是,病床怎麼空的?是治好轉到普通病房,還是病逝騰出的床位?或者是衛生部再調整增加的?
相信大家還記得,當局曾表態要將ICU病床增加到1000張。
現在,1000張ICU病床的項目進行到哪裡還沒有進一步透露。已經又有人開始擔心,假設病床夠用了,那人手夠用嗎?
目前新冠患者能用的ICU床位有260張左右,距離千張還有740張。
這個數目意味著什麼?
一個海峽時報的健康專欄作者薩爾瑪(譯名),舉了陳篤生醫院為例進行說明。
頭疼的還有醫護人手問題
據她所說,陳篤生醫院其實一直在默默向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輸出人手跟設備。
國家傳染病中心每增加一個ICU床位,就意味著陳篤生醫院得停用4張普通病床。

來源:海峽時報
疫情前,普通病房內,一個護士看顧4名患者,大一點的ICU病房中,3個護士看顧4個患者。
一般住進ICU的病人,短的要住兩周,長的可能一個月都有可能。
現在,從上邊的圖表看非新冠原因住進ICU的患者比新冠的要少,相信這不是意味著今年大家更健康。
有人猜測這是因為目前醫院都已經推遲了可能需要入住ICU護理的非緊急手術。
但這樣一來,延遲手術就會造成手術堆積。有的病人推遲了不要緊,但有的病人可能就會因此最終病情更為嚴重。
這是新冠患者跟非新冠患者的需求矛盾,看起來對立,但本質都關係到救命。

來源:todayonline
另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新加坡除了ICU病房,還有普通隔離病房,還有專門的社區護理設施。
截止到4日,ICU住著72人,普通住著1611人,專門的社區護理設施住著2萬7241人。
這些人也都是需要人手去照顧的。

可就在今年上半年,有1500個醫護人員辭職了。要知道,去年累計辭職也才2000人。
這些人都是得到專業訓練的,然而正在流失。
這部分醫護走了,剩下的人壓力就更大。尤其是ICU的護理人員,都需要專門培訓。
現在普通病房中,一個護士要照顧5個患者。
所以,增加新冠ICU使用病床固然能讓人一時安心。但專業的醫護人員能不能補上,是個問題。
新加坡的社會裡,也還有沒感染新冠但重症的人在等。

這些存在但容易讓人忽略的問題,也是決定新加坡要不要進一步開放的關鍵原因。
目前,每周病例增長率降到了0.93,連續第二天保持在1以下。很多人都在好奇,是不是馬上又要放寬限制了。
那是不是呢?
總理夫人解釋每周病例增長率
明年或打完3/4針才算完全接種
相信大家對於這個表不陌生

它是每周病例增長率,即過去一周社區病例跟前一周的比例。
截止到4日,它已經降到了1以下。
按照抗疫小組組長黃循財在10月底的講話,每周病例增長率降到1以下就會適當放寬部分措施。
比如,恢復5人堂食、團隊運動等。
而今天,就是增長率進入「1以下」的第二天。

本地一群專家都在瘋狂猜測到底措施要不要放開。目前的幾個主要觀點是這樣:
要開,可以適當放開堂食措施;
不能開,現在ICU病房的情況並不是很理想;
增長率保持1以下的狀態維持2到4周再繼續放寬;
日增病例降到2000例以內再開
大部分是認為現在還不是開的時候。
其中,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認為,每周病例增長率突然降下來,不是說疫情好轉。
而是因為上周出現過一次暴增5000例,之後幾天的病例,上下浮動落差達1千多例。

相信早前部長所說的,降到1以下就要開放,大概不是以這種方式去「手動」開放?
再回到這個每周病例增長率,很多人將它跟R值混在了一起。
事實上,每周病例增長率≠R值。這一點,總理夫人何晶昨天特地發文解釋,萬眾矚目的每周增長率到底意味著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