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總理夫人的解疑。
1)首先她講明新加坡每周病例增長率跟R值是不一樣的,R值可以細分,有個R0值。
椰子之前也講了這兩種R的區分:
病例峰值到底有多少,就跟R值有關係。R值是新冠傳染率,分兩種。一個是R0,一個是Rt。
在9月5日,黃循財部長已經提到新加坡的R0值已經超過了1。

部長這裡提到的R值,是指R0值,即基本傳染數:不採取措施干預的情況下,一個感染者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多少人的平均數。
如果R0值只升不降,那麼新加坡疫情才算失控。
去年新冠剛在新加坡爆發的時候,國際著名醫學刊物柳葉刀曾有過一份關於新加坡疫情爆發後的感染程度報告。


來源:thelancet
該報告的研究模型顯示,一旦新加坡的R0值達到2.5,那麼相當於32%的新加坡人口都將感染病毒。
所以在當時,新加坡R0超過1的時候,當局就轉變策略以降低傳播為主了。
如果R0值小於1,大家是最安全的。
但自9月以後,當局並沒有公布這個R0值。反而在上個月,拿出了每周病例增長率,這又是為什麼?
總理夫人繼續解釋:
2)新加坡目前處於最容易傳染的時期,每周病例增長率有助於了解社區中還有多少潛在病例仍具傳染性。

每周病例增長率的數值範圍大小,對應著嚴重程度不一的疫情局勢:
如果每周病例增長率達到2,意味著每兩周我們的新病例總數在翻倍;
如果每周病例增長率達到1.xx,意味著我們每周有xx%病例增長; 如果每周病例增長率降到1以下,意味著病例開始減少; 如果每周病例增長率達到0.5%,意味著我們一周內的新病例會減半;
現在,不只是病例增長用了這種數學模型。包括ICU人數、需要吸氧的重症人數,衛生部也都一一應用上了。
比如下表,就是新加坡活躍的重症患者人數(橙線),以及過去一周重症患者人數跟前一周的比例(藍線)。

從走勢圖來看,重症患者每周病例增長率正在走低,同樣也降到了1以下。(這裡的重症患者包括需要吸氧的)
說明醫院的壓力,暫時減輕。
但這就讓人放心了嗎?覺得可以繼續開放了嗎?
不,總理夫人不是這麼說的。
她認為是否放寬限制的關鍵因素取決於醫院所承擔的壓力。
對於現在每周病例增長率降到1以下,她的看法如下:
「可能還會上升,也有可能繼續下降。所以需要再追蹤觀察一周或兩周,讓形勢更為分明。」

等到醫院壓力減輕,重症病房情況好轉,那麼對於打完疫苗的人,措施限制可以放開。
但是對於沒有打疫苗的人,或許還是要保持原規則。
最後,總理夫人又再強調了一下打疫苗的重要性。

她預計,可能到了明年年中時,我們搜集到了更多數據,就會考慮將打完3針/4針作為完全接種者的標準。
而不是現在的2針/3針。
現在打輝瑞或莫德納的人,2針視作完全接種。打科興疫苗的人,3針視為完全接種。
如果3//4才算完全接種,按此推算,打輝瑞/莫德納的,補第三針。打科興的,就要補第四針。。。?
相信這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共存後的新加坡,真的很忙。
一波大型賽事即將登場新加坡
世衛示警歐洲或50萬人死亡
怎麼說忙呢?
現在新加坡一半精力在控制疫情,調整醫療衛生系統。一半精力在準備開放,建立更多疫苗接種者通道,承辦多個國際大型活動。
比如,12月至少三場:渣打銀行新加坡馬拉松賽、世界桌球職業大聯盟(WTT)挑戰賽、鈴木杯足球賽。
明年1月已經定了1場,高爾夫球亞洲巡迴賽。

以渣打銀行新加坡馬拉松賽為例,這次也會有線下活動,規定是說參賽人數不超過4000人,所有參賽者都得打完2針疫苗。
馬拉松比賽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下月初的這一場,據說已經至少有2100人報名參加,預計會成為疫情發生後的首個超大規模賽事。
而且跟往年不一樣,今年活動不封路。
聽起來好像只要想去,全島人都有機會到場圍觀。。。

不僅報名參加的人多,官方投以的關注也很大,新加坡旅遊局局長是這麼說的:
「我們希望這次活動能夠讓世界認識新加坡,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吸引到更多的遊客來旅遊。」
這意思好懂,相當於要借著這次機會宣告,新加坡回來了。
這裡順便回顧一下以前渣打銀行新加坡馬拉松賽的現場。


瞬間又不知道應該高興還是不高興。
高興,因為新加坡很久沒有舉辦過這麼大的全民賽事。
不高興,主要是因為擔心,總感覺看到了歐美全面解封后的畫面。 (*可能不至於那麼誇張,賽事主辦人聲明現場會有安全防疫措施)

畢竟,新加坡現在ICU的病床能給新冠患者用的不到200張。。。
提到歐美,尤其是歐洲國家。
這兩天,世界衛生組織緊急發出示警,他們警告歐洲到明年2月以前,會多50萬人死於新冠。
比如德國,前天新增3萬5662例,據說是去年當地爆發疫情到現在的最高漲幅。
整個歐洲近幾周病例暴增,每天死亡病例竟然高達3600起。尤其是上一周的死亡率,跟前一周相比飈增12%。
毫無疑問,現在率先跟病毒共存的歐洲已經變成了全球的疫情震中。

世衛的警告,既然能發聲,就說明不是無中生有。 那麼新加坡又該怎麼做?還能怎麼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