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音乐教育交流近三十年稳健发展,不少年轻人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包括了纪志群、郭勇德、陈财忠、黄德励、陈庆伦、蔡友国、刘峰华、杨纪伟、倪恩辉等等, 他们学成归来,卓然有成。中国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La Salle艺术学院和莱佛士音乐学院学习的学生,为数不少。这些曾经在新、中留学的青年音乐演奏家们或可加强联系,寻求合作机会,繁荣华乐事业。

三十年来,我国马来与印度民间团体如巴斯卡艺术学院,也热情参与新、中文化交流工程的建设。多次参与访华演出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美丽遗产马来舞蹈团行政总监Adel说:“我两度到南宁。2002年的中国-东盟舞蹈发展研讨会,让我看到中国舞蹈研究的优势。2008年参加南宁民歌艺术节,深感是中国组织大型国家交流活动的魄力与能力、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高度发展和理论研究提升创作水平的成果,这方面我们要奋起直追。”

2008年新加坡美丽遗产马来舞蹈团在南宁国际民歌节呈献多元民族舞蹈
自1990年代以来,不少中国艺术从业者由本地艺术团体如土风舞协会、艺术之家、戏曲学院、聚舞坊等艺术团体引进。新移民成立的团体持续性组织了一些有意义的艺术交流活动,如组织了九届的新加坡国际舞蹈节,主办了多年的国际戏曲节、狮城戏曲荟萃和万代兰国际舞蹈节,为促进交流不断努力。
三十年,一瞬间。三十年来,世界悄悄巨变,两个国家的艺术生态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新加坡和中国有着艺术、文化和历史的天然亲和力,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中,彼此都有亲近感和认同感,也同样面临“西潮”的冲击与文化移转(transculturation)的挑战。为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今后可加强与外国的艺术前沿交流与融合,寻找自身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与独特的自我表达。民间团体与艺术家因其广泛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具备了广泛的参与主体、客体以及多元化的开展途径。今后必将继续以宽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态势,增加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交流的水平和质量。让我们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谱写灿烂的文化篇章。
(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