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音樂教育交流近三十年穩健發展,不少年輕人到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學習,包括了紀志群、郭勇德、陳財忠、黃德勵、陳慶倫、蔡友國、劉峰華、楊紀偉、倪恩輝等等, 他們學成歸來,卓然有成。中國來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La Salle藝術學院和萊佛士音樂學院學習的學生,為數不少。這些曾經在新、中留學的青年音樂演奏家們或可加強聯繫,尋求合作機會,繁榮華樂事業。

三十年來,我國馬來與印度民間團體如巴斯卡藝術學院,也熱情參與新、中文化交流工程的建設。多次參與訪華演出和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的美麗遺產馬來舞蹈團行政總監Adel說:「我兩度到南寧。2002年的中國-東協舞蹈發展研討會,讓我看到中國舞蹈研究的優勢。2008年參加南寧民歌藝術節,深感是中國組織大型國家交流活動的魄力與能力、少數民族藝術教育的高度發展和理論研究提升創作水平的成果,這方面我們要奮起直追。」

2008年新加坡美麗遺產馬來舞蹈團在南寧國際民歌節呈獻多元民族舞蹈
自1990年代以來,不少中國藝術從業者由本地藝術團體如土風舞協會、藝術之家、戲曲學院、聚舞坊等藝術團體引進。新移民成立的團體持續性組織了一些有意義的藝術交流活動,如組織了九屆的新加坡國際舞蹈節,主辦了多年的國際戲曲節、獅城戲曲薈萃和萬代蘭國際舞蹈節,為促進交流不斷努力。
三十年,一瞬間。三十年來,世界悄悄巨變,兩個國家的藝術生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然而,新加坡和中國有著藝術、文化和歷史的天然親和力,兩國人民在長期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中,彼此都有親近感和認同感,也同樣面臨「西潮」的衝擊與文化移轉(transculturation)的挑戰。為了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今後可加強與外國的藝術前沿交流與融合,尋找自身創作觀念、創作手法、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與獨特的自我表達。民間團體與藝術家因其廣泛性、靈活性和主動性,具備了廣泛的參與主體、客體以及多元化的開展途徑。今後必將繼續以寬領域、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發展態勢,增加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交流的水平和質量。讓我們互相借鑑,優勢互補,共同譜寫燦爛的文化篇章。
(作者為新加坡戲曲學院創院院長、民族音樂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