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还是在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跟本地朋友聊天,总能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些这样那样有关理财的言论,比如经常听到,“谁在上班之余,会做些理财”,“那谁挺厉害的,理财赚了不少钱”,“我每月薪水,还没有理财收入多”等等,当时挺好奇的,他们到底理的都是财?难道与中国的做法不同,但又不方便直接问,直到后来正式进入了这一行,才算明白了本地人口中的理财到底是什么,并非那么神秘。
这么说吧,理财是一个很宽泛、很笼统的概念。你可能觉得你什么都没有做,但你其实也在理财,有人做股票、做外汇是理财,而你仅仅把钱存进银行赚取利息,其实也是理财,有些人口中的理财,不一定是买基金、做期权,有可能是把钱存了个定期。
有的人通过理财,确实赚到了钱,但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他们也有亏钱的时候,可能折腾了一整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也有人,嘴上说着不会理财,也没有刻意去理财,而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转眼多年过去,迎来了收获的时刻。
生活在新加坡,基本会有一个社会共识,那就是生活成本高,需要在自己还能赚钱的时候,从长计议,趁早为未来做好预备。换句话说,不仅要工作赚钱,还要让自己赚的钱生钱,直白点说,就是理财。那么又回到开头的问题,如何理财,该理什么财呢?

关于理财,两个重要原则分享给大家。
第一,那就是选择自己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内的理财。如果你要参与的项目,是你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果在你的专业和认知之外,而你又努力尝试理解和学习过,但始终没有搞明白,那就说明你不太适合做这件事情。
第二,理财要符合自身的风险偏好或要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内,所谓一个产品的风险高低,其实对应的是你风险承受力的大小。如果一个人只能接受保证的收益,那么让他去炒股或去投资基金,对他而言,就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
有人会说了,上面谈的还是太抽象,对普通人而言,到底该如何理财呢?那么,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一名独立的理财顾问,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在做理财之前,要把保障做好。
没有建立在保障基础上的理财,是“高风险”的理财。在新加坡,住院医疗、重大疾病等健康因素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是需要提前防范和预备的,否则,医疗风险可能会吞噬掉你所有的理财储备,让理财变得没有意义。而防范健康的风险最佳方案就是保险,让未知的健康风险提前转移给保险公司来承担,像自己和家人的住院险、意外险、重疾险以及人寿等医疗险,要确保配齐,并且足够。
其次,理财要分层级和分阶段进行。
根据风险和回报,理财可分为不同的层级,比如接近“零风险”的公积金储蓄和银行存款、低风险的储蓄分红保单、中等风险并相对较高回报的投资连接险,以及中高风险的基金和股票等。实际上,没有一种方案可以解决全部的理财需求,而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做一个适合的组合方案,这也是降低风险同时追求收益相对最大化的稳妥方式。
比如说,自己手头有笔钱,未来几年可能用到,那么就不建议做长期储蓄或基金定投,可考虑短期的银行定存,或者是放入随进随出的低风险货币基金;
如果孩子年龄还小,想为孩子预备储蓄金或教育金,是为未来准备的,那么可考虑做中长期储蓄或投资连结险,每年或每月固定将闲钱投入进去即可,金额不在于多少,贵在长期坚持,可实现“复利”的效果;

如果考虑未来的退休规划,首先确保方案要足够稳健,毕竟退休的事情马虎不得,需要一定的收益保证,那么可考虑年金或长期储蓄,这样会有一份可预见的稳健的退休金保障;
如果是单纯追求财富增值,暂时不会用,未来也没有明确需求,那么可考虑长期的投资连接险,一方面有保险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长期收益是相对不错的,或者考虑做基金定投,有专业投资顾问管理,更有保障。
当然,还有朋友会有财富传承的需求,就是想在自己积蓄充裕的时候,为家人和孩子提早预备一笔钱,这是自己百年之后留给孩子的财富,那么可考虑做一份终身寿险。
总之,理财并非一些人传言的那般神秘,理财人人可以做,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而已。再次强调一点,理财不在于金额多少,而在于是否坚持,在于何时开始,还是那句话,最好的投资时机有两个,一个是二十年前,另一个就是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