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還是在我剛到新加坡的時候,跟本地朋友聊天,總能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一些這樣那樣有關理財的言論,比如經常聽到,「誰在上班之餘,會做些理財」,「那誰挺厲害的,理財賺了不少錢」,「我每月薪水,還沒有理財收入多」等等,當時挺好奇的,他們到底理的都是財?難道與中國的做法不同,但又不方便直接問,直到後來正式進入了這一行,才算明白了本地人口中的理財到底是什麼,並非那麼神秘。
這麼說吧,理財是一個很寬泛、很籠統的概念。你可能覺得你什麼都沒有做,但你其實也在理財,有人做股票、做外匯是理財,而你僅僅把錢存進銀行賺取利息,其實也是理財,有些人口中的理財,不一定是買基金、做期權,有可能是把錢存了個定期。
有的人通過理財,確實賺到了錢,但他們不會告訴你的是,他們也有虧錢的時候,可能折騰了一整年,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也有人,嘴上說著不會理財,也沒有刻意去理財,而是細水長流,積少成多,轉眼多年過去,迎來了收穫的時刻。
生活在新加坡,基本會有一個社會共識,那就是生活成本高,需要在自己還能賺錢的時候,從長計議,趁早為未來做好預備。換句話說,不僅要工作賺錢,還要讓自己賺的錢生錢,直白點說,就是理財。那麼又回到開頭的問題,如何理財,該理什麼財呢?

關於理財,兩個重要原則分享給大家。
第一,那就是選擇自己認知和理解範圍之內的理財。如果你要參與的項目,是你自己的專業領域,這是最理想的狀況,如果在你的專業和認知之外,而你又努力嘗試理解和學習過,但始終沒有搞明白,那就說明你不太適合做這件事情。
第二,理財要符合自身的風險偏好或要在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之內,所謂一個產品的風險高低,其實對應的是你風險承受力的大小。如果一個人只能接受保證的收益,那麼讓他去炒股或去投資基金,對他而言,就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
有人會說了,上面談的還是太抽象,對普通人而言,到底該如何理財呢?那麼,作為一名金融從業者,一名獨立的理財顧問,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在做理財之前,要把保障做好。
沒有建立在保障基礎上的理財,是「高風險」的理財。在新加坡,住院醫療、重大疾病等健康因素可能帶來的財務風險,是需要提前防範和預備的,否則,醫療風險可能會吞噬掉你所有的理財儲備,讓理財變得沒有意義。而防範健康的風險最佳方案就是保險,讓未知的健康風險提前轉移給保險公司來承擔,像自己和家人的住院險、意外險、重疾險以及人壽等醫療險,要確保配齊,並且足夠。
其次,理財要分層級和分階段進行。
根據風險和回報,理財可分為不同的層級,比如接近「零風險」的公積金儲蓄和銀行存款、低風險的儲蓄分紅保單、中等風險並相對較高回報的投資連接險,以及中高風險的基金和股票等。實際上,沒有一種方案可以解決全部的理財需求,而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做一個適合的組合方案,這也是降低風險同時追求收益相對最大化的穩妥方式。
比如說,自己手頭有筆錢,未來幾年可能用到,那麼就不建議做長期儲蓄或基金定投,可考慮短期的銀行定存,或者是放入隨進隨出的低風險貨幣基金;
如果孩子年齡還小,想為孩子預備儲蓄金或教育金,是為未來準備的,那麼可考慮做中長期儲蓄或投資連結險,每年或每月固定將閒錢投入進去即可,金額不在於多少,貴在長期堅持,可實現「複利」的效果;

如果考慮未來的退休規劃,首先確保方案要足夠穩健,畢竟退休的事情馬虎不得,需要一定的收益保證,那麼可考慮年金或長期儲蓄,這樣會有一份可預見的穩健的退休金保障;
如果是單純追求財富增值,暫時不會用,未來也沒有明確需求,那麼可考慮長期的投資連接險,一方面有保險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長期收益是相對不錯的,或者考慮做基金定投,有專業投資顧問管理,更有保障。
當然,還有朋友會有財富傳承的需求,就是想在自己積蓄充裕的時候,為家人和孩子提早預備一筆錢,這是自己百年之後留給孩子的財富,那麼可考慮做一份終身壽險。
總之,理財並非一些人傳言的那般神秘,理財人人可以做,只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而已。再次強調一點,理財不在於金額多少,而在於是否堅持,在於何時開始,還是那句話,最好的投資時機有兩個,一個是二十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