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世界可以用一个“乱”字来概括。
就拿这周来说,国外,法国80万人大罢工,英国伦敦桥恐袭硝烟未散,南美5国同时陷入大规模骚乱;
国内,香港警方又查获了半自动手枪和大量弹药,香港曱甴本来计划在集会游行中用枪射击警员,或者枪击路人嫁祸警察,搅得天翻地覆......
在这种种现象背后,是西方称霸世界数百年的制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而新的世界秩序正在胎中酝酿。
所有人都不知道,世界舞台上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西方媒体感慨说:“The only thing certain is uncertainty”(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不确定)。
如果用我们话来说,今天的情况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但尽管如此,世界上总有先知先觉者能提前看到未来,尤其是具有远大视野的政治家。
比如已故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他在生前对世界政治走向的预判,有很多在今天都成了真。
早在1992年,香港还没回归的时候,李光耀就到访香港大学,对香港局势作出了预判。
那时,末代港督彭定康趁著香港还没回归,竭尽全力在香港埋雷,推动所谓的“民主改革”。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香港走在正确的路上,因为西方世界才刚刚解决了自己最强大的敌人,在大家眼里,西式民主就是唯一真理,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会不会彻底转投资本主义都要打一个问号。
可是,李光耀却在香港略带讽刺地指出:
“香港的模式并不优越,中国之所以会同意一国两制,是因为香港有经济价值,中国只学习香港的经济模式,而不会学习香港的政治模式。”

在当时,台下的人对李光耀的话并不以为然,可是今天再来看李光耀二十多年前的判断,会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香港所谓“高效廉洁有活力”的民主制度,已经把自己的底裤都让大家看光了,暴徒为所欲为却难以惩治,这样的香港哪里有什么法治?哪里有什么自由、民主??
在谈到中国与英美在香港问题上的博弈时,李光耀认为:
“中国政府不会对英国让步,因为英国经济、军事上都不行,除了嘴炮什么都做不了;但美国人会威胁取消对香港的关税优惠来给中国施压。"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的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唯一的航母断轴又漏水,还嚷嚷着要来咱这“自由巡航”,结果5艘主力舰齐趴窝。
可能英国驻港领馆雇员郑文杰在深圳嫖到失联的事,都比英国海军的关注度更高。

而美国正如李光耀所说,开始拿香港关税来说事。

2000年,李光耀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时,他又在演讲中提到香港政制问题:
“假如港人愿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办事,香港政治制度可以有所发展。”
“如果反对派(泛民派)离开宪法和基本法另搞一套,香港和中央的摩擦会加剧。”
现在香港那帮人是不是在图谋改制夺权,相信懂的人都懂。

除了香港问题,他还曾准确预言过美国将会有没有政治经验的素人总统当选,移民问题会分裂欧洲国家,美国会抛弃东南亚盟友等等重大政治问题。

李光耀对世界局势能有清晰的认识,其实都是被逼的。
因为新加坡和其他国家不同,别的国家独立,多数是自己革命抗争的,独立的时候人人欢呼雀跃。
而新加坡不一样,它是被人家赶出来的,扫地出门,独立的时候哭哭啼啼,恋恋不舍,生怕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哪天活着活着人就没了。
然而,李光耀却凭著自己的实践,在逆境中茁壮成长,实打实干出来了一个富裕的新加坡。
他厌恶西方的民主,却能让基辛格给他颁奖;他也不喜欢共产党,然而几代中国领导人都和他惺惺相惜。
有人觉得他独裁,也有人觉得他才是真民主,但是他对此都毫不在意。
在全世界都不看好他的时候,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带着一群渔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让积贫积弱的新加坡,成为了著名的“花园城市”。
李光耀祖籍是广东省梅州的,他爸最早是从广东那边跑到新加坡闯荡的,那时候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
李光耀的祖父李云龙曾在英国留学,受到祖父的影响,李光耀从小也接受英式的教育,一路考上剑桥大学法学系。

李光耀同学的愿望都是毕业当律师,赚大钱,或者回到殖民地当英国人的买办。
而李光耀不同,他在大学期间学习了马克思的著作,从中学到了很多政治技巧。
他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是“让英国人滚出新加坡,把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建设成为第一世界的绿洲!”

毕业回国后,他就利用律师身份参与政治活动,走群众路线,在工会中建立声望。
当选立法院议员后,李光耀就初步展现了他的政治能力,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李光耀所在的人民行动党通过选举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
1963年,新加坡以新加坡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但是新加坡以华人为主,马来西亚人极度排斥华人,处处维护马来人的利益。
而李光耀为了给华人争地位,态度非常强硬,常常和马来人闹别扭。
马来西亚对这个刺头极为不爽,心想留着新加坡华人人数会很多,干脆一脚把新加坡踢了出去。
对于新加坡这样只有一个城市大小的国家来说,独立实在是危险重重。
当时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新加坡撑不了太久,它体量太小了,面积还不到上海市的九分之一大,也没自然资源。
而新加坡地处马六甲航道核心位置,周围都是充满敌意的大国,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谈何容易?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甚至嘲讽道:“花费超过1亿英镑建成的英国基地一旦关闭撤走,新加坡不堪一击的经济将会直接垮掉。”

在向人民播报这个消息的时候,当时还年轻的李光耀忍不住当着所有人的面哭了出来。

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李光耀出任第一任总理。

“1965年8月9日,我带着惶惑不安的心情启程,走上一条没有路标和茫无目的的道路。”多年以后,李光耀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新加坡的老百姓,基本都是渔民,没有多少人有文化人均GDP,仅仅只有511美元,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经济体。
如何把一群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印度群岛等地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发展起来,历史教科书中似乎没有先例可寻。
李光耀分析了一下认为,当时新加坡唯一的优势,就是战略的位置和人才。如何吸引人才,这才是新加坡这个小国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地狱难度”的生存局面,李光耀意识到,整个国家必须拧成一股绳,必须比其他所有国家更团结、更高效、更拚命,才可能有出路。
以卫生为例,我们都知道现在新加坡城市卫生做得不错,人称“花园城市”。
然而,刚独立时候的新加坡,河流污染非常严重,人们直接把废水往河里倒,鸭子和猪也在里面游。
那场景,和今天的印度恒河有的一拼。

如何把新加坡从臭水沟建设成人人向往的“绿洲”呢?这就需要政府强大的执行力和规划。
他采用集权的模式,制定严格细致的法律,甚至一度细致到连人们吃口香糖都要管,乱吐口香糖的罚款1000元新币。

有些严重的过错,还会被警察抓起来打屁股。
香港废青如果赶到新加坡打砸闹事,肯定会被警察抓住用“鞭刑”。

在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面前,新加坡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状况迅速改善。
在吸引外资方面,也有独特的“新加坡模式”,后来中国各地方政府流行的招商引资的做法,就参考了新加坡模式的优点。
新加坡政府建设好配套完备的工业园,用低廉的水电成本和税率吸引全球企业入驻。
新加坡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青睐之地,它们纷纷把这里作为进入亚洲的跳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