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9月,新加坡开展“推广华语运动” , 提倡“多讲华语,少说方言” 比较有意思的是,新加坡人日常交流使用的也不是标准英语,而是新加坡英语(“新式英语”,即Singlish)。这种英语是英殖时期以来,当地英语在与华语、马来语以及泰米尔语等多种语言长期接触中,对各种民族语言兼收并蓄的产物。 这种新式英语在词汇、语法结构、语音等方面均带有汉语、马来语以及泰米尔语的印记。它将各种语言和方言的特点结合到一起,在节奏、语调、重音、元音长度、甚至词序等方面,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英语有着明显差异。 新加坡英语版《美女与野兽》 这种特殊的地方化英语变体,在新加坡民间被广泛使用。但是,这种英语容易干扰正常的学校英文教学,所以,新加坡政府一直提倡人们在生活中讲标准英语,当然结果不太奏效。这种融合了多元文化的语言反而成为新加坡文化的象征,民众一面调侃发音,一面又对其有着极强的认同感。

新加坡英语版《圣经》 就像其他殖民地一样,新加坡语言政策带有明显的殖民地痕迹,但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多语言政策(Pragmatic multilingual policy),既考虑了历史和地缘,又放眼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复杂的族群和利益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问题,都是语言政策需要考虑的内容。 如今,四种官方语言并行的环境被新加坡人普遍接受,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各族文化的传承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或许,在新加坡人看来,李显龙的语言切换能力不过是日常操作而已。 参考资料: 刘汝山、鲁艳芳:《新加坡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汤云航、吴丽君:《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官方语言的地位和功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8月。 【新】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2011年。 周进:《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