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9月,新加坡開展「推廣華語運動」 , 提倡「多講華語,少說方言」 比較有意思的是,新加坡人日常交流使用的也不是標準英語,而是新加坡英語(「新式英語」,即Singlish)。這種英語是英殖時期以來,當地英語在與華語、馬來語以及泰米爾語等多種語言長期接觸中,對各種民族語言兼收並蓄的產物。 這種新式英語在詞彙、語法結構、語音等方面均帶有漢語、馬來語以及泰米爾語的印記。它將各種語言和方言的特點結合到一起,在節奏、語調、重音、元音長度、甚至詞序等方面,與國際公認的標準英語有著明顯差異。 新加坡英語版《美女與野獸》 這種特殊的地方化英語變體,在新加坡民間被廣泛使用。但是,這種英語容易干擾正常的學校英文教學,所以,新加坡政府一直提倡人們在生活中講標準英語,當然結果不太奏效。這種融合了多元文化的語言反而成為新加坡文化的象徵,民眾一面調侃發音,一面又對其有著極強的認同感。

新加坡英語版《聖經》 就像其他殖民地一樣,新加坡語言政策帶有明顯的殖民地痕跡,但它也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多語言政策(Pragmatic multilingual policy),既考慮了歷史和地緣,又放眼現狀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同時,複雜的族群和利益關係,以及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問題,都是語言政策需要考慮的內容。 如今,四種官方語言並行的環境被新加坡人普遍接受,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各族文化的傳承都得到了妥善的處理。或許,在新加坡人看來,李顯龍的語言切換能力不過是日常操作而已。 參考資料: 劉汝山、魯艷芳:《新加坡語言狀況及語言政策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湯雲航、吳麗君:《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與官方語言的地位和功能》,《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年8月。 【新】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新加坡:聯合早報出版,2011年。 周進:《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發展研究》,河北大學,2014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