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新闻工作 那些变与不变

2020年06月03日   •   9234次阅读

病毒阻断措施、安全距离……一场瘟疫迫使一众经济活动暂停。什么都变了,但不变的是新闻依然时刻发生。报纸不能停,属于必要服务的新闻行业不能停。但你可知道,这场疫情也改变了新闻业和记者的生活?一起来了解新加坡《联合早报》新闻室过去56天的真实情况。

过去两三个月,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发生了什么改变?照片中的主人公直接“现身说法”,既是与关心我们的读者分享疫情期间工作的甘苦与体会,也是给仍冲在新闻最前线的同事们留下一份特殊记录。

疫情期间偶尔外出采访,口罩已成标准配备。遇上几位记者进行同一个采访任务时,还要时刻相互提醒保持至少一米的安全距离。过去受访者有时候讲话时会越站越近,近来反而成了越站越远。这张照片没告诉你的是,我们在镜头前忙着,安全距离大使们可是在镜头外监督著。:邬福梁

新闻中心记者:卢凌之

“Hello,听得到吗?” “Can you hear me?”

这应该是过去两个月我(褐色上衣者)做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了。

新闻是一项强调沟通的团队工作,但我们所习惯的作业环境与模式在疫情冲击下,被迫迅速改变。“过去很熟悉 现在不懂你 想看你眼睛 你却给我背影 ,”同事说,台湾歌手张信哲这首《回来》的歌词,挺适合形容新闻从业员一开始应对变化的状态。

例如我,一个喜欢面对面采访,以近距离观察受访者肢体和神情变化的记者,在一周内从无比抗拒到逐渐被动接受使用视讯采访的现实。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隔着屏幕你看我、我看你,看到对方的嘴巴在动,却听不到声音。随着各自网络快慢步伐,不时出现本文开头的场景。

为了捕捉到采访与拍摄的最佳角度,记者们有时无法顾及安全距离。:陈斌勤

新闻中心记者:卓彦薇

2020年5月10日,人力部长杨莉明走访位于大士1道的JTC Space@Tuas医疗站及站内的拭子测试隔离设施后,接受媒体访问。

新闻中心记者卓彦薇长时间戴着口罩、举著话筒进行客工医疗站参观后的场边采访。:陈斌勤

很少看到部长活动场边受访时也戴着口罩,有种不寻常而恍惚的心情。访著访著,头脑在专心听部长讲话,眼神已然暂时“飘走”。

视讯前,先要找个像样的房间,确保光线、隔音和收音效果好。本以为部长上线后也会花些时间调整摄像头和麦克风什么的,没想到镜头一打开,部长背景是一排排的书。部长第一句就问:“看得清楚书架上的书名吗?…看不清?那就好。” :李健玮

新闻中心高级记者:蓝云舟

给我地址,变成“给我meeting code”

参观内阁部长的书房,我还是头一遭。若不是因为得通过视讯访问部长,大概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平时访问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图中屏幕),都得跑一趟政府部门的大楼,或是部长会在活动场边受访。突然改用视讯,还有点措手不及。

视讯采访和面对面采访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因为网速的关系,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受访者是不是已经把话说完,有时会出现同时说话、然后马上又“歹势”打断对方发言而同时打住的情况。对于平时就习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的记者来说,这是采访工作中需要调整的部分之一。

3月13日起,出席的记者首次被安排拉开距离就坐,台上的工作小组成员也保持约一米的距离。紧接着3月底开始,记者会完全变为通过视讯平台Zoom举行,“meeting code”成了和过去的采访地址一样重要的“通关密码”。:陈来福

新闻中心高级记者:刘智澎

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记者会,是各路媒体获知关于疫情进展、政府政策与发问的重要渠道。

最初在通讯及新闻部大楼举行的记者会,记者们密密麻麻地坐在一起,还能不时就部长某段发言小声交换意见。

参加今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首次举行的那场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记者会,绝对是毕生难忘的经历。我是初二晚上还在拜年的时候接到上司通知,需要第二天临时支援记者会。当天出乎预料地,竟有10个部长或高级政务部长参加,轮流阐述各部门负责的抗疫范围,各政府部门都发各自的新闻稿。

上午9时开始的会,接近中午12时才结束。要消化的信息太多太多,但只有一小时的时间赶一整版给晚报。与会的三个同事要边听记者会边分工,同时汇报内容给晚报的主任,还要发即时新闻。在记者会现场赶稿时候手心和额头冒汗,濒临崩溃。还记得搭德士回报馆时倾盆大雨。当天工作结束,已经是半夜了。现在每次参加抗疫记者会,还是会紧张,因为不知道会宣布希么,只能随机应变。

感谢这场大雨,让我们拥有安宁自在的晚餐时间,突然觉得雨声好像变顺耳了。:严宣融

新闻中心高级记者:涂健强

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办公室。

雨滴滴答答打在车上,为我们三人的“车上晚餐”伴奏著吵杂的乐曲。但我是感激这雨的,因为下大雨停车场没人,所以我们不必承受路人异样的眼光。

在病毒阻断措施期间,意外组的记者和摄影同事在值晚班时,必须打包晚餐在车上吃。路过的行人总会有意无意瞄向车内,好像我们做了什么错事。

他们心里可能是这么想的:“这几个人躲在车上开音乐吃大餐,岂不是聚会开派对?要不要拍照发给晚报热线?”大部分的人看了几眼就会走开,一些热心的街坊则会一直盯着我们看,一直盯,一直盯,我感觉自己好像动物园里的动物,在笼子里表演着“吃晚餐”的节目。

我总不能下车跟大家解释,我们是在工作中,我们也是必要服务行业哦!我只能假装自在,不理他们的目光,大口大口把晚餐吃完,然后开车继续追新闻。

新闻中心高级摄影记者邝启聪的一位采访对象,在采访过后被确诊感染冠病病毒。收到消息当天,为保护家中妻小,邝启聪在车里过了一夜,随后获公司安排住进酒店自我隔离,客房成了新的办公室。:邝启聪

新闻中心高级摄影记者:邝启聪

有过沙斯采访经历,但在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的另一次前线采访,更加丰富了我的采访经验。

接到公司电话得知受访者可能成为确诊患者,在自己车上度过一晚,只敢第二天早上在孩子上学前保持距离说声早安,家人离开后洗个澡,就去公司安排的酒店开始13天隔离。

有劳主任来回酒店两次,送上手提电脑,使我得以帮忙分担大家的工作量。隔离有如出国工作,只能通过视讯和太太女儿联系。遇到休息天,困在酒店客房的时间真的有点难过。13天后隔离完毕,回家还是戴上口罩,一直到第21天才安心把口罩拿下。

但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不正是媒体工作的魅力之一吗。

虽然很多时候觉得口罩影响自己和受访者交谈的能力,但我们也深刻明白保护自己和保护对方的重要性。:邬福梁 新闻中心记者:王康威 病毒就算有再强大的能力,也无法阻止意外和社会类新闻每天上演,我们仍然需要争分夺秒采访与报道。 意外还是意外,犯罪也还是犯罪,采访的内容丝毫不受疫情影响,但采访中的细节却须时刻谨记。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因在家办公而换成从家中出发,而出门时黑色口罩也和记者证一样,成为必备品。 在外面跑新闻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吃一顿饭是一门苦差事,直到经历在车上吃饭或回办公室吃才有所感。有时候到感染群附近采访,或在受访者大门外看着对方口沫横飞时,即便戴着口罩,也是有所顾虑。但看到社会新闻还继续上演,我们也继续报道,似乎是在不正常的时代里,“社会还是正常的”的表现。

:人力部 新闻中心记者:梁伟康 想看你,却只看得到你的眼睛。 这两个月里,我多次穿过客工宿舍闸门,采访和拍摄那里的客工与工作人员。从一开始为自己是否会被传染而感到担忧,到后来的只是一心想要报道出客工的心声,每次踏出宿舍都会有一种新感受。

:海峡时报

客工宿舍内外两个世界,这就是我国冠病疫情现实。病毒阻断措施一眨眼而过,但疫情却仍然挥之不去。客工之所以被隔离是为了保护新加坡,但我们何曾真正为他们在抗疫所扮演的角色给予肯定?我在客工宿舍中走动,穿的个人防护设备比他们的好得多,难道是因为我的生命比这群功臣更重要?

:人力部

我步出闸门,脱下个人防护设备和N95口罩,换回外科口罩后回头一望:他们何时能再次自由地穿越这个闸门?

:叶振忠

新闻中心高级摄影记者:梁麒麟

在阻断措施刚开始时确实很抗拒戴口罩,因为呼吸会很不顺畅,鼻孔呼出来的热气也直接提高体温。要是在炎热的天气下跑动和拍照,戴着被汗水浸湿的口罩更是难受,因为口罩会紧贴鼻孔,严重时甚至会感觉短暂窒息。

:叶振忠

在不通风的巴刹里拍摄人潮,好几次要争取拍摄画面,只好在眼睛被汗水浸湿的情况下按下快门。

图为新闻中心副摄影主任何炳耀,和组内同事开会讨论工作。:邝启聪 新闻中心副摄影主任:何炳耀 开会,是这么近又那么远。 为了保持安全距离,即便同在办公室,也只能坐在各自的座位通过视讯软件开各类会议。

1/2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0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帮94年闺女在新加坡找对象?这届网友的评论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前晚!新加坡全岛突然变成红色!实拍上百张图片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加征高达3521%的“天价关税”!背后隐藏的三重战略意图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550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7695次阅读
提名站候选人致谢词 出现各种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阅读
新加坡商场突发玻璃坠落事故:6 人受伤,现场目击者回忆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