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抗疫期间,很多人的生活步伐都放慢了,我却慢不下来,工作还能那么有意义,我当一下“小丑”又何妨?:林明顺
新闻中心数码平台副主任:李丽敏
数码平台组负责经营zaobao.sg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只要有网络和一部能登录公司系统的电脑,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工作。不过,因为有《疫起过生活》和《新闻抢先看》等节目制作,我和几位同事过去两三个月几乎天天仍得到公司上班。我不能完全体会居家办公的滋味,但现在的办公室很安静,少了很多会使人分心的人事物,也挺好的。
“综艺咖”、“十项全能主播”…最近有同事这样叫我。因为我在zaobao.sg《疫起过生活》节目中,除了陪宅在家的观众朋友唱歌跳舞做运动,还“负责”搞笑搞气氛。
我没有刻意做效果,只是明明不擅长却还硬著头皮上,“不小心”就会出现很多滑稽的画面。不过,因为我喜欢让人发笑让人开心,所以我乐在其中。

所以你看,偌大的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办公的同事寥寥无几。:李天锜 “你怎么还没回来?” 变成 “你怎么回来了?” 在报馆上班时,偶尔会想像,在家穿着便服,不施粉黛地做工多好,还能省下通勤费用;阻断措施期间,活动空间局限在家里的天花板与地板之间,想回办公室办公竟成一种“奢念”。 除了个别同事,记者想回办公室,得先写信向主管申请,部门主管批准后,呈交具体名单给集团人力资源部门(HR),再上报到政府部门…

合力追踪(TraceTogether)、SafeEntry系统,人到哪里……手机扫到哪里,办公室门口也不例外。:邝启聪

随着防疫措施不断收紧,每天到早报会议室出席报纸版面安排讨论的人数不超过10人,其他人,通过视讯方式“会面”。到了后来,甚至完全改为网络会议。:李天锜
还是张信哲《回来》的歌词,“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对不对” ?
科技的发展方便了新闻工作的进行,但新闻工作的核心没有变,每一篇优秀的报道都少不了记者身处事件现场的感知,人与人之间(同事之间、采访人与受访人之间)直接交流迸发的灵感与火花。
这在疫情期间必须有所妥协,但在疫情过后,是科技无法取代的。有些工作方式的确是回不去了,但新闻行业的宗旨,始终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