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抗疫期間,很多人的生活步伐都放慢了,我卻慢不下來,工作還能那麼有意義,我當一下「小丑」又何妨?:林明順
新聞中心數碼平台副主任:李麗敏
數碼平台組負責經營zaobao.sg網站和社交媒體平台,只要有網絡和一部能登錄公司系統的電腦,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工作。不過,因為有《疫起過生活》和《新聞搶先看》等節目製作,我和幾位同事過去兩三個月幾乎天天仍得到公司上班。我不能完全體會居家辦公的滋味,但現在的辦公室很安靜,少了很多會使人分心的人事物,也挺好的。
「綜藝咖」、「十項全能主播」…最近有同事這樣叫我。因為我在zaobao.sg《疫起過生活》節目中,除了陪宅在家的觀眾朋友唱歌跳舞做運動,還「負責」搞笑搞氣氛。
我沒有刻意做效果,只是明明不擅長卻還硬著頭皮上,「不小心」就會出現很多滑稽的畫面。不過,因為我喜歡讓人發笑讓人開心,所以我樂在其中。

所以你看,偌大的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辦公的同事寥寥無幾。:李天錡 「你怎麼還沒回來?」 變成 「你怎麼回來了?」 在報館上班時,偶爾會想像,在家穿著便服,不施粉黛地做工多好,還能省下通勤費用;阻斷措施期間,活動空間局限在家裡的天花板與地板之間,想回辦公室辦公竟成一種「奢念」。 除了個別同事,記者想回辦公室,得先寫信向主管申請,部門主管批准後,呈交具體名單給集團人力資源部門(HR),再上報到政府部門…

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SafeEntry系統,人到哪裡……手機掃到哪裡,辦公室門口也不例外。:鄺啟聰

隨著防疫措施不斷收緊,每天到早報會議室出席報紙版面安排討論的人數不超過10人,其他人,通過視訊方式「會面」。到了後來,甚至完全改為網絡會議。:李天錡
還是張信哲《回來》的歌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對不對」 ?
科技的發展方便了新聞工作的進行,但新聞工作的核心沒有變,每一篇優秀的報道都少不了記者身處事件現場的感知,人與人之間(同事之間、採訪人與受訪人之間)直接交流迸發的靈感與火花。
這在疫情期間必須有所妥協,但在疫情過後,是科技無法取代的。有些工作方式的確是回不去了,但新聞行業的宗旨,始終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