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鱼尾狮为新加坡市中心著名喷水雕塑,是新加坡的城市地标,从1997年一直沿用到至今。你很难想像,新加坡居然是个缺水的国家。
马六甲海峡附近被热带雨林气候区支配,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高达2350mm。但对于新加坡来说,这么多降水却只是个过客。
国土面积仅有697平方千米的新加坡,境内没有主权完整的独流大河,也缺乏体量足够的湖泊,每年雨季从天而降的淡水只能变成积水白白流走,无法收集和利用。
更糟糕的是,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密度过高,地质条件也脆弱,全国都有沉降问题,海水经常倒灌。好不容易存下来点淡水,也经常被海水污染,难以利用。
天上下的留不住,地上的喝不了,外表光鲜亮丽的新加坡人均水资源量仅211立方米,全世界倒数第二,远低于已经算是缺水的中国的2100立方米,更别提和隔壁马来西亚2万多立方米相比了。
(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储水量对比图) 从对比图一看,新加坡的储水量真的是少之又少。
马来西亚
中国

新加坡
以前新加坡人还能勉强靠打井来获取淡水,但是随着战后人口的增加,打井也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喝水问题。
新加坡实在没办法,只好找邻里的马来西亚买水。
相比岛内的小河流,北面马来的柔佛河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的水源。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新加坡连基本的水资源都要靠进口,自来水的来源是国际谈判。 在这弹丸之地上,保证水管不被人掐断可以说关乎国运了。


1961年和1962年,新加坡自治政府和马来西亚分别签订两份供水协议,约定柔佛州每天向新加坡输送3.5亿加仑的生水,价格是每1000加仑3分钱,解决了一半左右的水资源缺口。
1963年,李光耀宣布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联邦由马来西亚,新加坡,北婆罗洲和沙捞越组成),以为就此可以解决新加坡饮水的问题,可是好景不长。
1965年,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关系破裂,从联邦国家里剔除了新加坡,新加坡正式独立。供水问题就这样变成了新加坡一个国际关系问题。
刚开始即使马来西亚跟新加坡联姻关系破裂,但马来西亚还是保持着英殖民地的交情,保障了新加坡的供水问题。



由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没有水厂,无法处理生水,只能出口原料。新加坡利用进口马来西亚的生水进行加工再处理,再售卖给马来西亚,原本的生水就变得值钱起来。
马来西亚柔佛州生水的售价是每1000加仑3分钱,从新加坡买水的回购价是每1000加仑50分,每年这自来水来回之间,新加坡净赚6亿美元,工业附加值全让新加坡占了,这一下挑动了马来西亚人的神经。
马来西亚认为新加坡赚取水差价存在欺诈问题,而新加坡认为马来西亚柔佛州缺乏净水技术,自己出了人力电力帮忙净水赚点辛苦钱,并不存在欺诈的问题。
就这样两国因为饮水的交涉问题持续到了80年代末。
80年代新加坡GDP以7.7%的速度增长,到了80年代末已经聚集了500万左右人口,并持续以1.9%速度增长。人要喝水,工厂也要喝水,新加坡买水的需求愈发膨胀。而两份供水协议将分别在2011年和2061年到期,并给双方留了20多年的议价期。

亚洲金融风暴来临,马来西亚深陷危机,急需用钱。货币被做空,国家信用破产的马来西亚找不到国际市场的钱,能在眼前帮上忙的也只有新加坡了。
1998年,马来西亚希望新加坡提供资金援助,而马来西亚可以考虑满足新加坡淡水需求。
马来西亚明目张胆地拿供水威胁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对此忍无可忍,为了以防万一,他甚至曾经设想过派新加坡军队强行登陆马来西亚,攻占淡水供应设施,保障新加坡安全。
战争很遥远,但是小国无外交的现状很现实。
90年代末跟马来西亚在供水协议上面屡次发生争执,让新加坡不得不重视水资源获取的问题。
国父李光耀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实现供水自给,够减轻对马来西亚的依赖,目前可行的办法就是海水淡化。


1998年,新加坡建立第一座淡水淡化厂,开始探索海水淡化,并利用公用事业局和环境部门开始探索利用二级污水进行水回收处理,探索如何把每天排出去的水再循环回来利用。
2002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正式启动再生水计划,没想到的是,在断水危机的逼迫下,新加坡科学家真的让再生水的水质达到了欧洲和美国的饮用水标准。
为了改变人们对这种再生水的恐惧,新加坡政府抛弃了污水、废水和回收水这种名称,而选用再生水NEWater来命名经过处理之后的饮用水。
但是新加坡群众并不是谁都敢克服心理阴影来喝下这种水。
2002年,新加坡37周年国庆,吴作栋率先饮用再生水,并宣布以后新加坡人的饮用水都是新生水和自来水的混合水,轰动世界。



2004年,新加坡再生水水厂运营以来, NEWater的供水量提升到新加坡总供水量的10%左右,预计到2060年,跟马来签订供水合同结束前一年,再生水将占新加坡全国用水量的50%-55%。
虽然再生水NEWater提供了全国一半的用水问题,但是还有一半的供水量问题还未解决。
2002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提出“四大国家水龙头(Four National Taps)”计划,决定灵活利用本地雨水、马来西亚外购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来作为新加坡未来的四大水源。
2006年,新加坡提出“ABC”全民共享共享水源计划,计划开发全新加坡17座蓄水池,32条主要河道,同时兴建湿地公园等设施来涵养水源,计划预计到2060年淡化海水和再生水加起来将达到新加坡供水量的80%,得到基本自给自足。
自此之外,新加坡不断地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号召居民每天节水10升。为了降低居民用水,开发出了一套高效的自来水传输和计算系统,不断压低居民用水量,并且计划到2030年新加坡人均用水量降低到每人每天140升。


自2002年后,新加坡的供水商马来西亚柔佛政府宣布建立自己的淡水处理厂,并将停止从新加坡买水。原本一来一回的生意关系变成了新加坡对马来西亚完全依附的关系。
被动的供水外交让新加坡为此也十分担忧,为了减少为马来西亚供水的依赖,新加坡两手准备,一边跟马来西亚谈判尽量安抚好马来西亚;另一边与印尼多有接触,时刻准备转从印尼买水。
随着新加坡对马来西亚的水资源依赖关系降低,两国在水资源问题上的猜疑和摩擦减少,反而让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马来西亚也不再敢随便轻视新加坡。
国父李光耀谈自由平等曾说“新加坡需要铁腕!我花了一辈子才建立起这一切,只要我还当政,就不允许任何人来毁掉它!”
是的,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只有自身强大,不依附于他人,自给自足,才能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