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陈嘉庚担任星华筹赈会主席。根据英国官方估计,在陈嘉庚的号召下,星华筹赈会直接或间接发动了30万华人参与或献捐。1938年10月10日,东南亚各地的筹赈会在新加坡召开大会,成立南侨筹赈会,亦称南侨总会,仍推举陈嘉庚为主席。
受到陈嘉庚的影响,他女婿李光前热心公益,成了东南亚地区最伟大的慈善家之一。他所创办的李氏基金,造福了千千万万人,至今如是。

赴汤蹈火勇担当
随着陈嘉庚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在政治上的参与也越来越深入。他勇敢担当起政治义务,为国为民,赴汤蹈火。
1938年,重庆举办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陈嘉庚虽未能出席,以电报提案,其中最著名者,即“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此言一出,以汪精卫为主的主和者偃旗息鼓。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最黑暗的时刻,中国所有国际通道几乎全被日寇封锁,国外的所有战略物资只能通过僻处大西南的滇缅公路运进来。但是,滇缅公路运输急需司机和汽修人员。
陈嘉庚振臂一呼,3200多名南侨机工,包括少数印度人和马来人,果断北上,填补司机和汽修人员的紧缺。抗战胜利后,南侨机工只有千余人返回南洋,牺牲惨重,贡献巨大。南洋学会2023年出版《从征募到复员——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一书,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和论析。

1940年,陈嘉庚回中国慰劳抗战将士和流离失所的百姓,在八个多月内考察了十五省。在闽视察途中,陈嘉庚耳闻目睹“统制运输”之虐民,垄断粮食、交通等业,民不聊生。陈嘉庚分别给蒋介石和福建省主席陈仪写信,恳请迅速下令撤销统制。

陈仪答复:“战争时代运输必须政府统制,此乃各国通例,唯不识政治之人故有反对。” 蒋介石则回电曰:“闽省田赋系中央意旨。闽事可电我知,切勿外扬。”
陈嘉庚失望之至,决心联合全南洋闽侨的力量来改善闽政。1941年4月1日,他在新加坡召开南洋闽侨大会,300多个南洋各属闽侨代表参加。大会拥护陈嘉庚改善闽政、建立新福建的主张,并要求罢免福建省主席陈仪。后来,又发生福州驻军不战而逃之事。同年9月,陈仪被撤职,返回重庆。
陈嘉庚也积极参与南洋议政。他主张马来亚召集各党派圆桌会议解决宪制问题,并主张华侨有选择公民权的权利。他重申,华人应尊重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和权益,更阐明新加坡和马来亚不应分离,立法议员应民选等立场。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他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活动于一身,对新加坡、对中国都做出非常重大的贡献。
金庸曾借小说人物郭靖的口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此乃陈嘉庚一生之写照。
陈嘉庚开创一代之新风;既有行善仗义、不畏霸权的侠骨丹心,又有敏锐独到、长袖善舞的经商本领;以“一代侠商”四字概括其人其事,想来并不为过。
谨以此文,再次向陈嘉庚老先生致敬!
后记
今年是陈老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新加坡华社的不少机构,包括怡和轩俱乐部、华中董事部、陈嘉庚基金、陈嘉庚国际学会正在筹办一系列活动,包括展览、座谈会等,一来向陈老致敬,表达感佩缅怀之情,二来启迪后人,见贤思齐。
这些活动具体细节,临近时将公布,敬请关注。
本文原题《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陈嘉庚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载于《怡和世纪》第52期
可前往草根书室、友联书局、友谊书斋、新华文化、纪伊国屋书店购买,马来西亚读者可到吉隆坡学林书店垂询

怡和世纪丨来源
怡和世纪丨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