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爱这里的环境,喜欢这里的效率,钟爱这里严明法律。而不爱这里的理由也有很多,比如气候、生活习惯......
更别提,英语(Singlish)听不懂中文也难懂的社会氛围,足以让很多来到这里的人相当不适应了。

新加坡的公共运输也是很多人吐槽的对象
然而,很多时候,对于新加坡的不满,其实可能更多是来自一些固有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一位旅居新加坡已有十五年之久,最终入籍新加坡的外国人接受了一名Youtube博主的采访,讲述了自己来到新加坡后心路历程,完全不后悔自己入籍的决定。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从不喜欢新加坡到爱上这里 这名外国人经历了这些转变
据这名自称叫Yana Fry(以下简称Yana)的女子讲述,自己是在15年前,跟随自己已故丈夫来到新加坡的。
之前,她和丈夫居无定所,并没有在任何一个城市安家落户。俄罗斯、苏黎世、纽约......他们曾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城市里留下了足迹,却一直都没有安家。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一开始,和很多初到新加坡的人一样,她并不喜欢这里的气候。“感觉就像在蒸桑拿一样”,Yana对湿热的赤道气候吐槽满满。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除了对气候有些不满意外,她当时对新加坡的文化也有些不适应。Yana解释说,她其实根本不想搬到新加坡,但她当时别无选择。
对比起纽约和新加坡,Yana说她喜欢更纽约人,因为纽约人有“远大的梦想”并且更“敢于冒险”,而新加坡人则更“讨厌风险”。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当然,在镜头前Yana却没有说哪种生活方式更好,在她看来,这只不过是个人选择而已。
“这里(新加坡)的美妙之处在于安全和效率高,但住在这里也许你不会感受到那么多的兴奋之处。相比纽约而言。”Yana是这么对采访者说的。
无需否认的是,刚来新加坡的那会,她对新加坡各种不适应,新加坡对她而言,也不是最理想的居住地。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Yana回忆道,来新加坡后的头五年对她来说很“艰难”,因为除了她已故的丈夫,她一个人都不认识。
因为并不像丈夫一样拥有那么多工作机会,Yana说在外籍人士所谓光鲜亮丽的生活表象下,作为外籍人士妻子的她则通常难以融入社会。
不过,在之后,她调整了心态后立即融入了新加坡直至今日。在她看来,外国人如果想要在新加坡长久生活下去,离不开以下这点——主动去认识本地人。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在新加坡融入社会 认识本地人很重要
Yana建议那些以家属的身份前来的女性,要是有孩子在新加坡就读,就要多去学校认识其他家长,没有孩子的也要学会“从零开始”。
起初她觉得很难,但在她改变了心态后,她才明白“我现在身处在不同的地方,经历著不同的文化,我不能只停留在之前所知道的那些领域中。”
而保持积极主动和好奇,是她认为相当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中国人、印度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只要是来自外国,那么在融入阶段他们都必须放下对旧有文化的坚持,积极拥抱新加坡的独特文化。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Yana表示,如果外国人来到这里后,只是寻找代表他们出生国、有着熟悉的文化的社区,那将无助于融合。
“要是你活在一个泡泡里与世隔绝,那么你实际上并不会知道这个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她解释道。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因此,她强烈议想常住在这里的人多与本地人积极接触,无论是工作场所还是孩子的学校都行。要是还有困难的话,她还推荐外国人多参与本地的各种志愿服务。
而在多与新加坡人接触后,她从本地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她看来,新加坡人有着“难以置信的善良”(incredibly kind)。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在与新加坡人的交往中,Yana也发现新加坡是自己所待过的地方里,最少对人评头论足的地方了。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在其他国家,即使人们可能不会对外国人表现出任何攻击性,但Yana说当地人总是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
以自己在苏黎世的经历为例,她说自己曾经学习德语以融入当地文化,但出门在外时总被认为说是“高级德语”而不是“瑞士德语”。
“每当我说德语的时候,瑞士人就会用他们的方言回应我,让我感觉自己就是外地人。我好像不管做什么都没法融入进去一样......”谈起这一点Yana似乎依旧有些耿耿于怀。

图源:Youtube@MaxChernov
而她在其他国家遇到的问题,到了新加坡就完全没有遇到过了,新加坡人的友善也是让她留下来入籍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慢喜欢上和新加坡人交流,并逐渐爱上了新加坡。选择成为新加坡公民,对Yana来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Yana分享说入籍仪式“非常非常的漂亮”,出席现场的部长发表了“非常非常感人”的讲话。
“听他说话,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他说的话太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