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画像》1930年代初
她拥有众多标签:
民国风云人物张静江的千金,
前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的夫人,
巴黎的波西米亚艺术家,
中国第一代女性油画家,
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
……

但这些看似风光的背后,
实则是她漂泊动荡的一生。
她一生的故事,
几乎就是20世纪华人的缩影。

《木船与老屋》张荔英
其绘画成就及传奇色彩,
并不逊色于旅法画家潘玉良。
只是在她的故乡中国,
她的故事鲜为人知
……

张静江
1906年,张荔英出生于
浙江南浔的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张静江不但学问渊博,
也酷爱艺术,
在商场更是长袖善舞。
因他仗义疏财,
不惜代价资助孙中山革命,
深得孙中山的器重,
并与之成为生死至交。

其家族在清末民初,
势力遍布政、商、文化各界,
可谓权倾一时,富可敌国。
母亲姚蕙,
则是苏州城里的大家闺秀,
能诗会画,有着深厚的
中国古典文学底蕴和
美学根基。

张静江和夫人姚蕙有五个女儿,
个个貌美如花,冰雪聪明,
号称“五朵金花”。
由于父亲张静江的贸易生意
遍及欧美各国,所以张家姐妹
从小便跟随父母游历世界。
在这种优渥的环境下,
姐妹们既接受传统礼教,
又留学于异邦,沐欧风美雨,
上承古典闺秀余绪之外,
又别具西方之新姿。

因而身上薰染出的那种
自然爽朗的神气、潇洒大方
的仪态都让彼时的上海人
眼前一亮。

张荔英登上《良友画报》封面
并被奉为时尚与摩登的典范,
成为沪上社交圈炙手可热的
名门淑媛。据史料记载,
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社交晚宴,
名媛名单里就有张荔英姐妹。

五朵金花中,
尤以四小姐张荔英最为出色,
她的人生也最为传奇。

张荔英
张荔英从小就立志要当画家,
很早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天赋,
为此父母特意请了俄国的
私人教师在上海家中教她油画,
自此与西方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张荔英在完成高中教育后,
于1926年进入美国纽约的
艺术学生联盟正式学习艺术基础,
继而远赴巴黎的克拉洛西
美术专科学校与比娄学院接受
私人美术训练。

1930年,年仅24岁的张荔英
第一次参加了巴黎秋季沙龙,
后来她的作品又多次入选
独立沙龙及杜勒利沙龙,

《兰花 》 油彩 画布
受到艺评家的高度赞赏,
巴黎的第如迭坡美术馆还收藏了
一幅张荔英的作品。

《月饼与灯笼 》
在20世纪30年代,
亚洲女性画家的作品能够登上
巴黎雄奇瑰丽的美术殿堂,
是极难能可贵的,

《榴梿与红毛丹》
这对年轻的张荔英而言,
无疑是莫大的肯定与荣耀。
此前,华人女画家中仅有
方君璧获此殊荣。

正当张荔英的绘画事业
如日中天之时,她的爱情也
悄然而至。

原本着为艺术献身、抱定独身
主义的她,在巴黎邂逅了她的
真命天子陈友仁,并执意要
嫁给这位她心目中的"天下
第一美男子"。

这一年,张荔英24岁,
芳华正茂,是巴黎画坛一颗
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陈友仁已55岁,原配妻子病逝
4年,政治生涯的巅峰期已过,
正过着艰难的流亡生活。
但张荔英不以成败论英雄,
她看重的是陈友仁高尚
的志节与品格。

民国外交家陈友仁
陈友仁,也是民国传奇人物,
曾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和外事顾问。祖籍广东兴梅,
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
早年在英国读书,辛亥革命后回国。

在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期间,
他一举收复了武汉和九江英租界,
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石破
天惊的大事情,也因此被誉为
"铁腕外交家"。
然而,他们的婚事,
遭到张荔英父亲的极力反对。
且不说双方年龄悬殊巨大,
陈友仁还与张静江政见相悖,
又长年流亡海外,居无定所,

父亲大人自然是心疼自己的
掌上明珠。但虎父无犬女,
“民国奇人”张静江的女儿,
注定也是一个奇女子。

张荔英虽然遗传了江南女子
的含蓄温婉,但在她娇弱的外表下,
却包裹着一颗自由不羁的灵魂。
她崇尚英雄,性格刚强,
全无一般豪门闺秀的文弱之气,
是个性鲜明的反传统的“侠女”。

出于对父亲恭敬,
对自己坦诚,对爱情忠贞,
张荔英鼓足勇气致函父亲,
陈述她与陈君相晤,
缘于孙夫人宋庆龄的引见。

张荔英
因彼此相知相爱,故而放弃了
为艺术终身不嫁的诺言。
信中她语气坚定地请求父亲
同意他们的婚事。

当时,陈友仁也有一信同时寄给
张静江,表白他对张荔英的
爱慕之情。据说张静江看完信后
气不打一处来,但这世上
哪有拗得过子女的父母呢!

陈友仁与张荔英婚事的报道
1930年,张荔英与陈友仁
在巴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宋庆龄也以大媒身份赶到巴黎
参加婚礼,当地很多报纸
都作了报道。

婚后,陈友仁仍被通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