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畫像》1930年代初
她擁有眾多標籤:
民國風雲人物張靜江的千金,
前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的夫人,
巴黎的波西米亞藝術家,
中國第一代女性油畫家,
新加坡六大先驅畫家之一
……

但這些看似風光的背後,
實則是她漂泊動盪的一生。
她一生的故事,
幾乎就是20世紀華人的縮影。

《木船與老屋》張荔英
其繪畫成就及傳奇色彩,
並不遜色於旅法畫家潘玉良。
只是在她的故鄉中國,
她的故事鮮為人知
……

張靜江
1906年,張荔英出生於
浙江南潯的一個書香世家,
父親張靜江不但學問淵博,
也酷愛藝術,
在商場更是長袖善舞。
因他仗義疏財,
不惜代價資助孫中山革命,
深得孫中山的器重,
並與之成為生死至交。

其家族在清末民初,
勢力遍布政、商、文化各界,
可謂權傾一時,富可敵國。
母親姚蕙,
則是蘇州城裡的大家閨秀,
能詩會畫,有著深厚的
中國古典文學底蘊和
美學根基。

張靜江和夫人姚蕙有五個女兒,
個個貌美如花,冰雪聰明,
號稱「五朵金花」。
由於父親張靜江的貿易生意
遍及歐美各國,所以張家姐妹
從小便跟隨父母遊歷世界。
在這種優渥的環境下,
姐妹們既接受傳統禮教,
又留學於異邦,沐歐風美雨,
上承古典閨秀餘緒之外,
又別具西方之新姿。

因而身上薰染出的那種
自然爽朗的神氣、瀟灑大方
的儀態都讓彼時的上海人
眼前一亮。

張荔英登上《良友畫報》封面
並被奉為時尚與摩登的典範,
成為滬上社交圈炙手可熱的
名門淑媛。據史料記載,
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社交晚宴,
名媛名單里就有張荔英姐妹。

五朵金花中,
尤以四小姐張荔英最為出色,
她的人生也最為傳奇。

張荔英
張荔英從小就立志要當畫家,
很早就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藝術天賦,
為此父母特意請了俄國的
私人教師在上海家中教她油畫,
自此與西方藝術結下不解之緣。

張荔英在完成高中教育後,
於1926年進入美國紐約的
藝術學生聯盟正式學習藝術基礎,
繼而遠赴巴黎的克拉洛西
美術專科學校與比婁學院接受
私人美術訓練。

1930年,年僅24歲的張荔英
第一次參加了巴黎秋季沙龍,
後來她的作品又多次入選
獨立沙龍及杜勒利沙龍,

《蘭花 》 油彩 畫布
受到藝評家的高度讚賞,
巴黎的第如迭坡美術館還收藏了
一幅張荔英的作品。

《月餅與燈籠 》
在20世紀30年代,
亞洲女性畫家的作品能夠登上
巴黎雄奇瑰麗的美術殿堂,
是極難能可貴的,

《榴槤與紅毛丹》
這對年輕的張荔英而言,
無疑是莫大的肯定與榮耀。
此前,華人女畫家中僅有
方君璧獲此殊榮。

正當張荔英的繪畫事業
如日中天之時,她的愛情也
悄然而至。

原本著為藝術獻身、抱定獨身
主義的她,在巴黎邂逅了她的
真命天子陳友仁,並執意要
嫁給這位她心目中的"天下
第一美男子"。

這一年,張荔英24歲,
芳華正茂,是巴黎畫壇一顆
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陳友仁已55歲,原配妻子病逝
4年,政治生涯的巔峰期已過,
正過著艱難的流亡生活。
但張荔英不以成敗論英雄,
她看重的是陳友仁高尚
的志節與品格。

民國外交家陳友仁
陳友仁,也是民國傳奇人物,
曾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
和外事顧問。祖籍廣東興梅,
生於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
早年在英國讀書,辛亥革命後回國。

在擔任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期間,
他一舉收復了武漢和九江英租界,
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是石破
天驚的大事情,也因此被譽為
"鐵腕外交家"。
然而,他們的婚事,
遭到張荔英父親的極力反對。
且不說雙方年齡懸殊巨大,
陳友仁還與張靜江政見相悖,
又長年流亡海外,居無定所,

父親大人自然是心疼自己的
掌上明珠。但虎父無犬女,
「民國奇人」張靜江的女兒,
註定也是一個奇女子。

張荔英雖然遺傳了江南女子
的含蓄溫婉,但在她嬌弱的外表下,
卻包裹著一顆自由不羈的靈魂。
她崇尚英雄,性格剛強,
全無一般豪門閨秀的文弱之氣,
是個性鮮明的反傳統的「俠女」。

出於對父親恭敬,
對自己坦誠,對愛情忠貞,
張荔英鼓足勇氣致函父親,
陳述她與陳君相晤,
緣於孫夫人宋慶齡的引見。

張荔英
因彼此相知相愛,故而放棄了
為藝術終身不嫁的諾言。
信中她語氣堅定地請求父親
同意他們的婚事。

當時,陳友仁也有一信同時寄給
張靜江,表白他對張荔英的
愛慕之情。據說張靜江看完信後
氣不打一處來,但這世上
哪有拗得過子女的父母呢!

陳友仁與張荔英婚事的報道
1930年,張荔英與陳友仁
在巴黎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宋慶齡也以大媒身份趕到巴黎
參加婚禮,當地很多報紙
都作了報道。

婚後,陳友仁仍被通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