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是不是昆虫,蜜蜂有几只眼睛? 新加坡儿童4岁就懂得这些冷知识

2025年02月13日   •   3249次阅读

4岁的女儿目前就读幼儿学前班(Nursery 2)。她近日回家拷问我们:蜈蚣是昆虫吗?蜜蜂有多少只眼睛?

面对她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我们总是信心满满地作答:当然是昆虫啊!蜜蜂不就是两只眼睛吗?

蚁粉是不是也跟红蚂蚁想到一块儿去,觉得答案很简单啊。

没想到女儿立刻严肃地纠正我们:“蜈蚣不是昆虫!蜜蜂可是有五只眼睛的!”

我们还不是很相信,偷偷上网查证,答案顿时让我们愣住,不禁感叹:竟然连学前班的小朋友都比我们懂得多,真是让人自叹不如啊!

1、蜈蚣不是昆虫

坐落于马来西亚芙蓉沉香山巅的蜈蚣山。(海峡时报)

蜈蚣不是昆虫,因为它不符合昆虫的生物学定义。昆虫(Insecta)有以下主要特征: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胸、腹

有六条腿(3对)

通常有两对翅膀(虽然部分昆虫没有翅膀)

一对触角

蜈蚣其实属于节肢动物们,从系统发育上来说可以算是昆虫的“远房表兄弟”。而蜈蚣属于多足纲(Chilopoda),主要特征包括:

身体分为头部和多个分段(没有明显的胸、腹分区)

每个体节有一对腿,腿的总数通常为15到177对不等

一对毒爪(由前足特化而成)

简单来说,蜈蚣的身体结构和腿数远远超过昆虫的定义,所以它不属于昆虫,而是多足动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长相和昆虫极为相似的爬行生物,都误以为是昆虫,而蜈蚣就是其中一种。

除了蜈蚣不是昆虫外,女儿也告诉我们,有八条腿的蜘蛛也不是昆虫哦!

2、蜜蜂有五只眼睛

蜜蜂的五只眼睛。(互联网)

我们都知道蜜蜂有两只大大的眼睛,而且是复眼(Compound Eyes)。这两只复眼位于头部两侧,由成千上万个小单位(小眼)组成,负责捕捉大范围的视觉,比如识别花朵形状和颜色。

此外,它们还有三只单眼(Ocelli):位于头顶,呈三角形排列,主要感知光线强弱,帮助蜜蜂在飞行中保持平衡和判断时间。

蜜蜂为什么需要五只眼睛?那是因为蜜蜂在复杂的飞行环境中需要感知光线变化、辨别目标和导航,因此多眼结构让它们能够更精准地执行任务。

听了女儿教我们的这些有趣知识,红蚂蚁也被激发了对冷知识的兴趣,特地精选了几条与蚁粉们分享~

3、南极洲其实是沙漠

南极的企鹅。(路透社)

南极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违和?

但其实“沙漠”的定义并不是指有大量沙子,而是指一个地方的年降水量非常少(通常低于250毫米)。

而每年南极洲的降水量少于50毫米,而且只下雪,就连撒哈拉沙漠的降水量也比南极大。

所以,虽然南极99%的表面都覆盖着冰雪,它依然符合沙漠的科学定义!

实际上沙漠有很多种,撒哈拉沙漠这样没有冬天的沙漠叫做热沙漠;南极和北极的一些地区叫做冷沙漠,它们都属于一种叫做极地沙漠(polar desert)的气候。

南极空气中的水汽很少,加上极低的温度,使得降雨或降雪极其罕见。

南极洲是地球的第五大洲,同时还是几个洲里最冷、风最强,也是最干的那个。

地球上90%的冰都长在南极洲,如果南极洲的冰全部化掉,那么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整整60米!

在南极只有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不过就算是在南极的夏季,气温也总是在冰点以下。

4、云其实不是轻的

蓝天白云。天空中飘动的云彩,云朵如同一团团棉花糖。(联合早报)

我们常用“云高悬在天上,看起来就像轻盈的棉花”来描绘天空中的云朵。然而,这种“轻飘飘”的印象其实是我们对云层的最大误解。

以积雨云为例,一朵积雨云的重量可能超过50万吨,相当于100头蓝鲸的重量!

为什么云会这么重?这是因为它们是由无数微小的水滴和冰晶组成的。虽然每个水滴都非常小,但积累起来就十分可观。积雨云的范围可以横跨数公里,高度达数千米,内部含有大量的水分。

尽管云的重量惊人,但它们依然能够漂浮在空中,这要归功于几个原因。

首先,云中的水滴非常微小,每个水滴比空气轻,因此能够在空气中悬浮。

其次,地面的温度通常高于空中的温度,导致热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这个上升的热空气为云朵提供了一个托力,帮助它们保持在空中。风和热空气的相互作用,最终使得云朵能够漂浮在空中。

尽管云可以长时间漂浮在空中,但它也有“承载极限”。当云中的水滴不断碰撞、聚合,体积逐渐增大,最终空气无法支撑它们时,水滴就会下落,形成我们熟悉的降雨现象。

5、彩虹其实是圆的

圆形彩虹是罕见的,因为它需要一些不太可能的因素:天气条件,太阳高度低(这使得弧线更高)和较高的观测者位置。因此,它们大多由飞行员观察到。(NICOLE CAMBERT)

彩虹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但由于地面的限制,我们通常只能看到一部分,通常呈拱形。

彩虹形成时,阳光通过雨滴反射、折射并分散成不同的颜色,这个过程在水滴中进行,理论上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的圆圈。

如果你站在一个高处,或者在飞机上,你就会看到整个圆形的彩虹。

其他冷知识

其他有趣的冷知识还包括:

袋鼠不会后退,因为它们的尾巴粗壮,阻碍了后退动作。

人的骨头数量会随年龄减少,婴儿有270块骨头,长大后只剩206块,因为部分骨头会融合。

北极熊的皮肤是黑色的,它们的白毛其实是透明的,用来更好地吸收热量。

乌鸦会记仇,它们不仅记得伤害过自己的脸,还会警告其他乌鸦。

牛有“最佳朋友”。研究发现,牛与特定的同伴待在一起时心率更平稳。

竹子是草,不是树,它属于禾本科植物。

小时候我们可能都曾在课堂上学过这些科学知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压力增大,加上新知识不断涌入,很多曾经学过的知识细节都渐渐被遗忘了。

就像有人曾说过的那样,知识就像过客,没用到就会悄悄溜走。

相反的,小孩子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的“知识库”反而更新得很快,还能记住很多有趣的冷知识。当我们“被孩子教育”时,其实也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有趣过程。

555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6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新币兑人民币汇率5.63!创14年新高!换汇千万要警惕
2025年05月06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每月生活费13000新币!新加坡火到发烫,中产们,这你受得了么?
2025年05月05日   •   8550次阅读
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新加坡这8个鲜为人知地方,禁止进入!
2025年05月06日   •   7011次阅读
对你的Singpass做这些事,换来的不是快钱,而是坐牢!
2025年05月06日   •   6669次阅读
卫塞节遇上母亲节,新加坡一波活动来了
2025年05月06日   •   5814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新加坡人过关新方式!手机一扫,轻松通关去马来西亚!
2025年05月06日   •   4617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446次阅读
新加坡这个自然公园要这么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275次阅读
她在新加坡转行幼教后工资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变谁?
2025年04月30日   •   3933次阅读
黄循财:外国人、游客、高收入群体其实在补贴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阅读
新加坡留子们必看!在新加坡地铁月台口渴,“喝下一口水”险挨罚500新元!😱
2025年05月06日   •   3249次阅读
24万富豪集体涌入新加坡!他们为何对狮城情有独钟?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阅读
与新加坡人结婚有医疗和生育补贴?官方回应来了
2025年05月06日   •   290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