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新加坡雇主计划今年增聘人手,打工人的春天要来了

2021年01月29日   •   3万次阅读

1月,国际招聘顾问公司米高蒲志针对12个亚太市场的5000多家企业和2万1000名雇员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显示,新加坡本地四成的雇主计划在今年增聘人手,显示他们对新加坡经济复苏感到乐观。

另一边,职总恒习早在2020年10月就调查了超过900名本地工作人士,包括367名商业领袖和567名全职员工,以期掌握新加坡本地最新的就业市场、技能和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61%受访雇主对就业市场前景抱持乐观心态,超过半数雇主有意或已在聘请新人。

众所周知,疫情对新加坡经济造成的冲击不小,很多人在这个经济寒冬中失业。而失业后再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很多人看到这两条消息都振奋了:这是什么?新加坡打工人的春天要来了?

春天来不来,数据来说话。

01. 劳动队伍没有萎缩

1月28日,新加坡人力部发布的《2020年劳动市场报告》预估数字指出:不包括外籍女佣在内的非居民就业人数受疫情影响减少16%,导致新加坡2020年的整体就业减少17万2200人,是20年来最大幅度的萎缩

另一边,新加坡人力部长杨莉明早在1月3日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就表示:新加坡的劳动队伍其实没有开始萎缩

这是前后矛盾吗?

不妨来听听杨莉明部长的解释。

她之所以得出劳动队伍没有萎缩的结论,是因为:第一,新加坡居民失业率虽持续上升,幅度却已放缓。

杨莉明提到,去年进入新冠疫情阻断措施第二阶段,是人力部最为关注就业市场数据的时候。

根据人力部数据,2020年6月,新加坡居民失业率达3.8%,7月是4.2%,8月则是4.6%。9月的失业率虽上升0.1个百分点至4.7%,但上升幅度已放缓,10月也上升0.1个百分点至至4.8%。

到了11月,居民失业率为4.6%,相比10月份减少了0.2个百分点。这也是过去12个月以来,新加坡本地失业率首次下跌

第二,新加坡居民就业率几乎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其实到了9月,新加坡的居民就业率已接近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但失业率还是在上升。

人力部于是着手研究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包括应届毕业生、女性和年长员工等加入求职行列者,比因为被解雇、被裁、约满等的人来得多。

杨莉明部长说:

“这表示绝大多数人还是怀抱希望,还是想留在职场。如果我们只看失业率下跌,没理会就业水平,就会产生假象,要两个结合起来才看到大趋势……两个结合起来,我们整个劳动队伍其实没有开始萎缩。”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还是一头雾水,总结一下,大概是这个意思:

1、想找工作的人还是很多;(是的,谁不想赚钱呢?)

2、虽然失业率还在上升,但是这是有原因的;(饭碗少了,求职的人多了)

3、居民就业率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了。(别再说就业情况不好了)

其实前两点还好说,居民就业率恢复这一点有些一言难尽。

新加坡在统计就业情况时,就业数据通常分为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居民、以及非居民三类。新加坡居民包括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而非居民则包括除公民和永久居民以外的,所有EP、SP、WP等准证持有者,也就是常说的外籍员工。

杨莉明部长提到的居民就业率,就跟外籍员工毫无关系,只涉及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情况。

毋庸置疑,新加坡的就业率整体仍在收缩。但在就业率收缩的同时,也出现了分化:非居民的工作机会变少,而居民的就业率在明显回弹

02.居民与非居民就业分化

2020年12月17日,新加坡人力部公布2020年第三季度劳动市场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9月底),本地居民就业人数为234万人,逼近新冠疫情爆发前的水平;非居民就业人数则继续减少,减速甚至比前两季更为显著

这份劳动市场报告显示,新加坡第三季度总就业人数持续萎缩,不包括女佣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万9100人。但本地居民就业人数出现强力回弹,几乎抵消了首两个季度的跌幅。

与此同时,非居民失业得更凶狠了,第三季度共流失7万2300个职位,比前两季度更糟糕。

形成这样的分化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步入第三季度,新加坡就业市场回暖,就业职位增加。

根据报告,新加坡本地的职位空缺在第三季度出现步入2020年以来的首次增长,达4万9600个,职缺比率从第二季度的0.57微升至0.60,意味着每10名求职者竞争6个职位空缺

人力部常任秘书甘泽铨表示,这显示“本地劳动市场已经逐渐回暖”。

但他同事也说,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及需求持续疲软,将影响劳动市场。一些工作可能不会重返,劳动市场预计需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第二,本地就业保护政策生效,外籍员工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根据报告,新加坡第三季度被裁人数为9120人,比第二季度的8130人还有所增加,但至今没有超过全球金融危机时的高峰——近1万3000人被裁。

从公布的总就业人数来看,新加坡2020年头九个月的就业人数锐减了15万8700人。不过,在减掉的这些就业人员中个中有九个是非居民,也就是外籍员工

众所周知,自疫情爆发,对新加坡经济产生剧烈冲击之后,新加坡外籍员工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

秉承著优先保护本地就业的原则,面对外国人抢占本地人就业空间的民意反馈,新加坡政府在一年内三次提高外籍员工申请准证的最低薪资门槛;缩减SP发放配额……一套组合拳打得外国人猝不及防。

雇主聘请外国人工作的流程越来越复杂,工资门槛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外籍员工在新加坡求职比原来更加艰难

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还推出了“雇佣补贴计划”,补贴计划并不涵盖外籍员工。政府在疫情期间推出的帮助企业留住员工的各种救助配套,都只针对新加坡居

这就使得一些企业选择解雇外籍员工,在缺人时重新招募本地居民,这或许也是第三季度本地居民就业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

单就保护本地就业这一点来看,新加坡政府其实很下力气,结果也不错。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有4万7400人在疫情期间找到工作,其中60%是长期职位。

另外,有1万1000人到企业实习与见习或参加培训,在求职期间累积经验。

人力部还说,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仍有超过12万3000个职位空缺或培训名额待填补,其中四分之三是职缺。这已远超出政府原本要在“新心相连”计划下创造10万个就业与培训机会的目标。

全国职工总会助理秘书长朱倍庆,也是政府国会人力委员会主席,在Facebook发布贴文,对劳资政三方通过新心相连计划及就业理事会,促成本地就业回弹感到振奋。

朱倍庆说,随着更多企业重启,并在解封第三阶段扩大产能,他相信更多行业会增聘人手

另一名职总助理秘书长郑德源说,最新数据显示劳动市场复苏,让人感到鼓舞。

“不过,下个季度仍可能在冠病疫情带来的不确定中,继续出现裁员和失业的情况。”

郑德源表示:劳动市场的复苏将是缓慢而且不平均的。

总体来说,新加坡本地劳动市场总体来说未出现反弹。居民就业的反弹,其实是建立在更多非居民被裁员的基础上。

这也符合新加坡政府的政策。新加坡政府希望企业努力建设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劳动队伍。作为补充,外来人力资源在危机时可成为“缓冲器”,为新加坡人承受了总体就业岗位减少的压力。

1月28日,杨莉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雇主了解要保持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劳动队伍的重要性。

所以,画个重点:外国人在新加坡就业更难了,求职的成功率也更低了。

说好的春天呢?难道就业春天只有本地人可以享受吗?那这些在人口统计时也被包含在内,也在奉献著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建设新加坡的外籍员工呢?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