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读到了中国榆林产妇因无法忍受剧痛跳楼的时间,虽然这个事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是就算现在读到依然也会感到痛心。“无痛分娩”这个概念,在中国从鲜为人知,到各界提倡,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
同样是华人社会,无痛分娩在新加坡被推行的如何?在这里借鉴了身边的朋友,以及网络上两位妈妈分享的故事,给大家做一个对比。
No.01 中国妈妈的生产故事 =

01 第一天
我的病房里共有5个产妇,两个已生产,三个即将生产。房间里常常充斥着哀嚎声,但我没想到,与我后来真正生的时候比,这根本是小儿科。
护士来查房时,听到她们叫得太厉害,还会制止说,“叫什么,哪有那么痛,整个楼都听到了。”在她们眼中,痛,是应该的。这些声音听着确实让人很烦躁,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02 第二天
我的阵痛开始了。最开始是偶尔痛一下,然后是隐隐作痛,还能忍,到后来,就是一个小时痛一次,只有侧躺,才能稍微缓解一下。
到了晚上,疼得根本无法入睡。忍不了了,我也“哎呦”“哎呦”地呻吟。护士让我在走廊里走一走,可以缓解一下,也有助于生产。我也拿些电影来看,分散注意力。
03 第三天
因为疼痛加剧,我只能去走路缓解,走个五六步,我都要停下来扶著墙忍一忍,深呼吸……30米的走廊,我走了10分钟。最开始是10分钟痛一次,后来就是5分钟,然后就是2分钟……
那天下午,我被检查了三次宫口,可是一直不能进产房。我妈看到我这么辛苦,含着眼泪跟我说,“早知道就直接剖腹产了,现在改变主意,你还要再遭一次罪。”我对她说,“没关系,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也可以。”
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坚强,是因为我知道剖腹产也是很痛的。邻床是位34岁剖腹产的东北姑娘,麻药过后就痛得大喊大叫,特别是当医生帮她压出恶露时,叫声简直撕心裂肺。
此刻,阵痛已持续了30个小时,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
到了晚上7点,终于进了产房,护士给我手动破了羊水,我都没太大感觉,因为痛得麻木了。如果说顺产12级痛,那我当时可能10级吧。
小结一下:
在产房里,我待了1个半小时;在医院,生产前住了3天,阵痛+宫缩近36个小时……噩梦一般,简直是我的人生最低谷!”
No.02 无痛分娩 推行艰难

人们以为母亲伟大,伟大到不在乎生产时候的痛苦,伟大到应该包容孩子的一切,但其实母亲也只是普通人,也会“记仇”,也无法接受生孩子时的痛彻心扉和没有尊严。
生产的过程,确实会成为一些妈妈的惨痛回忆,以及吓退很多想当妈妈的女性。而无痛分娩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上“无痛”,不用经受“宫缩”的折磨。这说明,痛,不是必须的,痛,是可以回避的。这是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成果。
无痛分娩在欧美的普及率已高达90%,新加坡的孕妇也能自由选择是否需要打无痛,而在中国,推行了14年后,普及率任不到10%,西北部地区才1%。为什么这么人性化的操作,在中国却这么难推行?
01 麻醉的人才短缺:
据中国某三甲医院麻醉医师说,“综合性医院麻醉科需要承担各个科室的手术麻醉任务,很难分出人力到产房去做‘看上去不那么紧急’的分娩镇痛工作,而产妇则需要麻醉师24小时全程监护。”
目前中国共有麻醉医师7.6万人,按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国际标准,中国至少还应配备30万人。(工人日报)

02 观念陈旧:
从榆林产妇跳楼到双胞胎母亲一尸三命,可以看出很多中国人对于生产的观念还停留在:“不就是生个孩子嘛,就你矫情”,“麻药打多了,孩子要变傻的”,“生孩子就是要痛一痛的,俗话说肚皮不痛、孩子不亲”
还有那些信奉“顺产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特别是“婆婆”们,不要因为“固执”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痛分娩也是顺产!只是无痛!只要具备顺产条件而且无麻醉禁忌,大多数产妇都可以无痛分娩。
03 缺乏专项收费:
客观上,无痛分娩作为一项麻醉手术增加了医院的医疗风险”,中国某省会城市医院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只做为麻药收费,而不是无痛分娩项目专项收费。
早在 2004 年,《人民日报》就已经谈论过无痛分娩推行难的问题,其中提到:需要医院增加投入,降低了剖宫产率,减少了医院收入。十几年后,如果依旧用“不划算”来看待这项技术,真的是女性的悲哀。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无痛最受争议的,是它可能延长第二产程(指从子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并且因为产妇下半身没知觉了,在十指全开要生的时候,使不上力,需要一些产钳来辅助,增大生育的风险。但总体来说,“无痛分娩”是相当安全可靠的助产镇痛手段,也不会影响产后的母乳喂养。
No.03 新加坡妈妈的生产故事
听完27岁生的中国妈妈的血泪史,新加坡妈妈生孩子的故事简直是小菜一碟。她在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生产,当时是37岁高龄产妇。
“我生孩子啊,没什么感觉啊,就像生了场感冒一样,去了趟医院,我女儿就来了。新加坡这边很多产妇选择无痛分娩,我当然也一样啊。
我因为很怕痛,所以在快生孩子时看医生,就问医生为啥不安排我剖腹产。医生说:你一切正常,为什么要剖腹产?
我说:我是高龄产妇。
医生不以为然,说:”新加坡三分之一产妇都是35岁以上。”
逃向剖腹产失败,我战战兢兢地被推向自然生产的道路上。住进医院,打了催产针待产。我逐步体验了不同的止痛方法。

等待生产的过程中,我慢慢感觉到痛,我告诉护士。然后,越来越痛,护士开始给我吸笑气。笑气即是一氧化二氮。
加上吸气面罩,马上就不痛了。松开面罩,剧烈的痛感马上袭来。我只好紧紧抓住面罩,好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慢慢地,发现就是死死抓住面罩吸一氧化二氮也没有用了,新的疼痛一点一点地冒起,越来越强烈。我赶紧叫护士。护士和医生们显然对我的反应成竹在胸,他们熟练地准备,要给我打麻醉针。

真正的无痛分娩即是指硬膜外麻醉。麻醉针即是硬膜外麻醉的“引子”。打了麻醉针后,我侧卧,麻酬师给在我后腰上操作,即所谓的硬膜外麻醉。打这个麻醉就像吊盐水一般,可以随时开关。
你现在让我回忆生产的过程,我都不知道要说些啥,真的,看个电视的时间就很轻松的生完了。
我没有怎么痛过,仿佛都没有当妈的仪式感。大家都说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我没有怎么受难
被问及在新加坡无痛分娩花多少钱,这位新加坡妈妈也很糊涂地说,好像就是和顺产差不多吧。
新加坡妈妈的经历可见:在新加坡公立医院里也可以非常容易地选择无痛分娩;价格也相当地能接受。
No.04 来新加坡生孩子的流程

任何想在新加坡生产的外籍女性,都必须有一个21岁以上的新加坡人/新加坡PR作为本地担保人(需在办理流程时出示新加坡身份证)。
本地担保人需要替孕妇申请LTVP(长期居留准证),每次申请需30新币手续费(不可退还!),一般在6周内可以得到回复。在这6周中,ICA可能要求审查证件,或者要求面见。
申请网址为:https://eservices.ica.gov.sg/esvclandingpage/evp

申请获批后,批准通知发布30天内,请支付:
· S$60 LTVP长期访问准证
· S$30 多次往返签证(如需要)
· S$40 延期费(如需要)
注意:如未及时缴纳,申请将被撤回。
可在ICA官网查看In-Principle Approval (IPA) letter ,有效期为自签发之日起两个月。请按照IPA信中要求接受体检、准备证件、缴纳押金。
查看网址为:https://eservices.ica.gov.sg/evpaa/main.do
申请E-Appointment,(https://eservices.ica.gov.sg/ibook/index.do)预订去ICA取卡的时间。
领取当天,申请人和担保人都需要到ICA 4楼, 提供所有文件.
走完以上流程,拿到LTVP后,就可以在新加坡生宝宝啦!不过,和美国不同,即便是在新加坡出生,宝宝依旧是申请人的国籍哦!
孕妇自己需要准备的材料有:
1.护照照片页
2.配偶护照照片页
3.入境/登机(D/E)卡
4.结婚证
5.当地注册医生的一封信,说明预期分娩日期和妊娠是否有并发症。
6.申请人大使馆或高级专员公署的一封信,说明新生儿将具有申请人的国籍,并向其签发有效护照或旅行证件。
7.最近三个月内拍摄的护照大小(35mm x 45mm、彩色、无边框、白底)的照片。
注意:所有文件都需出示原件及官方认可机构提供的英文翻译件。

在新加坡,准妈妈可以自由的选择无痛分娩以外,还有很多其他优势,让准妈妈们在新加坡生产:
首先,新加坡提供全面的产前护理服务,以确保孕妇在怀孕期间得到充分关注和专业照顾。这包括定期的产前检查,孕期健康管理,以及专业的孕期营养指导。医疗机构注重提供个性化的产前护理,以满足不同孕妇的特殊需求,确保母亲和胎儿的健康。

其次,新加坡的医疗机构通常拥有国际化的产科团队,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满足来自不同国家的孕妇的文化和语言需求。这种多元化的团队不仅能够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护理,还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孕妇的特殊需求,为她们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